《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发布 打造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的通知
●《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明确了农业带的发展定位,即建设全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全国农业农村改革开放先行区、西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
近日,经两省市政府同意,四川省政府办公厅、重庆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的范围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范围保持一致,包括重庆市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等29个区(县),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
《规划》明确了主要目标:到2025年,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7100亿元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6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600万吨以上,生猪出栏稳定在6850万头左右,蔬菜产品达到5700万吨,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4500个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万元以上。到2035年,率先在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规划》明确了农业带的发展定位,即建设全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全国农业农村改革开放先行区、西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农业带建设要聚力打造现代农业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规划》提出构建“一轴三带四区”的空间格局。“一轴”,即建设成渝主轴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三带”,即沿长江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带包括打造长江上游渔业渔业产业带、沿嘉陵江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转型发展示范带、渝遂绵现代高效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四区”,即重庆主城都市区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渝东北川东北现代农业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川渝两地在粮食、油料、生猪等产业方面优势突出。为推动两地农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了七个方面的35项重点任务,包括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拓展农产品市场、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推进长江上游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资源要素保障水平等七个方面。
《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解读
2021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川办发〔2021〕67号,以下简称《规划》)。为方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规划内容,现作如下解读。
一、规划编制背景
成渝地区农业自古以来就在全国占据重要战略地位,素有“粮猪安天下”的说法。两地农业发展具备比较优势,两地耕地面积1.09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7%,是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最优、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两地耕地复种指数较高,形成了夏收作物、秋收作物、晚秋作物一年三季的耕作制度。粮食产量稳定在4500万吨以上,占全国的6.9%;油料产量达400万吨以上,占全国的12.4%。
生猪出栏量常年保持8000万头以上,猪肉产量长期保持在600万吨以上。2020年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综合经营性收入1187亿元,接待游客5.3亿人次以上,休闲农业规模效益持续领跑全国。“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10062个,农产品总体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重达1.5∶1。两地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207.33亿元,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突破1.4万列,列次占全国比重超40%,运送的货物中,农产品占比达到16%。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成渝地区更好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有效延伸现代农业发展新空间、推动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成渝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协调性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乡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开放合作加快成势,成渝地区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指出,要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好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这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推动成渝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成渝地区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供强力支撑,有助于全国形成更加强大的战略后方。因此,科学编制规划,加快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意义重大。
二、编制过程
2020年2-5月,川渝两省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开展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专题调研,形成“1+10”调研报告体系,为规划编制提供丰富的政策和项目参考。与此同时,川渝两省市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川渝两省市农科院组建规划编制工作专班,谋划推动规划编制工作。2020年1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印发后,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历时近一年,完成了本规划。规划编制过程中,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对四川、重庆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衔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及国家和川渝两地国土空间规划、国民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川渝两省市党委、政府工作要求在《规划》中落地见效。坚持开门编规划,深入区县、乡镇、农村和企业开展调研,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
三、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的范围布局和定位目标
《规划》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和布局,制定了规划范围、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发展目标等4个方面内容。
(一)规划范围。《规划》的区域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www.ixyzz.com、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州、云阳等29个区(县),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雅安、资阳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
(二)发展定位。《规划》结合川渝两地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优势特色、发展潜力,提出建设全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全国农业农村改革开放先行区、西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四个发展定位。
(三)空间布局。《规划》综合考虑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和产业发展布局,提出“一轴三带四区”空间格局。“一轴”:即成渝主轴;“三带”:即沿长江、沿嘉陵江、渝遂绵三个示范带;“四区”:即重庆主城都市区、成德眉资、渝东北川东北、川南渝西四个示范区。按照“一轴三带四区”,对重点产业布局作出了具体安排。
(四)发展目标。《规划》提出到2025年,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7100亿元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600万吨以上,生猪出栏稳定在6850万头左右,蔬菜产品达到5700万吨,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4500个以上。现代农业产业支撑水平大幅跃升,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7300万亩以上,建成种质资源库2个,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42个,建成种业优势基地县45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以上,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达到4500个。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园区(示范区)50个左右、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25个左右、省级现代林业园区40个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万元以上。同时展望2035年,率先在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四、成渝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的主要任务
《规划》主要制定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拓展农产品市场、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推进长江上游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资源要素保障水平等7个方面任务。
(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打造国家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长江上游渔业渔业产业带、安岳潼南大足优质柠檬产业区、渝南绵广蚕桑产业带,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及川菜产业、茶产业、竹产业基地,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成渝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
(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共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建设西南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库和区域性畜禽基因库。支持建设区域农作物和畜禽种业创新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畜牧科技城、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打造西南丘陵山地现代农业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农业提质增效。
(三)大力拓展农产品市场。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成渝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一体化建设。做强地理标志农产品和中国气候好产品产业,打造“川菜渝味”等区域公用品牌,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大力实施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发展乡村现代物流业,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扩大农业开放合作,推动成渝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
(四)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建设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打造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示范园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产业集团、产业发展联盟。充分发挥成渝地区特有的乡村资源优势,打造世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样板区。接续推进周边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五)推进长江上游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业农村污染跨界协同治理,加强畜禽养殖等协同管理,严格执行长江保护法,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实施长江上游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建立禁捕长效机制。有序制定修订统一的土壤等领域环保标准。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径,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
(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协同共建农商旅产业功能区,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持续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统筹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七)提升资源要素保障水平。健全农业农村人才培养交流机制。积极稳妥开展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深化城乡土地制度改革。强化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投入优先保障,省市县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增强乡村振兴建设资金保障。共建农业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实现资源要素在成渝地区自由流动。
五、推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健全推进机制,建立部省市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联席会议机制,组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推进工作专班,建立两地相关市(区、县)重大项目协同推进工作专班。创新合作模式,强化农业执法保障,建设川渝两地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一体化合作机制、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跨部门执法配合机制。加强督促考核,共同制定农业带建设年度任务清单,推进农业带建设事项化、清单化、项目化、责任化,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2023年开展规划中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