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喜讯”:宜都出现大量鱼卵,三峡水库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句话用于长江也是恰如其分。长江是生物多样性最高的七大河流之一,生物种类高达4300多种,堪称一座“生态宝库”。从2021年起,长江生态进入全面的修复期,生态效益正在显现。
说起长江生态的恢复成效,就不得不提四大家鱼。有“家鱼”之称,说明这四种鱼产量高(总产量超过1100万吨),分布范围广,而且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巨大。四大家鱼是长江中的优势鱼种,禁渔以来鱼群频现江面,万州段出现“靓丽的风景线”。
值得高兴的是,近日长江家鱼的产卵量也创下了历史新高!在宜都江段,科研人员估算的鱼类产卵总量为153亿粒,其中四大家鱼的鱼卵贡献量为88亿粒,产卵规模创下了新纪录。
四大家鱼是什么鱼?产卵量如何监测?
四大家鱼,其实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的统称,四种鱼都是长江流域的土著鱼,因其个头大、肉质美、产量高而受到渔民及市场的青睐。在20世纪70年代,长江中游渔业发达兴盛,四大家鱼在渔获物中占比约为30%,是名副其实的当家鱼。
青鱼是家鱼中唯一的肉食性鱼类,习性不活泼,常栖息在河流湖泊的底部,觅食螺蛳、河蚌等贝壳类生物;草鱼习性活泼,体型瘦长,以草为食且食量巨大,有成群觅食的习性。鲢鳙则活跃于水体的上层,前者习性活泼,跳跃能力强,以浮游植物为食;后者习性温顺,不爱跳跃,以浮游动物为食。
四大家鱼虽然生活习性各异,栖息水层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繁殖方式相同:都需要经过江湖洄游才能顺利产卵,卵粒类型都是漂流性卵。
漂流性卵的表面没有粘性,与江水接触后即吸水膨胀,比重略大于水,因此在静水环境中容易下沉,最终导致鱼卵缺氧坏死。只有在水深流急的水域,卵粒才能浮于江面并随波逐流。研究表明,家鱼产卵时的流速范围为0.33~1.50m/s,而只要水流速度高于0.25m/s,鱼卵就不会下沉。因此,产卵场的条件能保证鱼卵的安全漂流。
那么,家鱼的鱼卵究竟是如何监测的?当然,88亿粒鱼卵肯定不是挨个数出来的,而是经过统计、估算得出的结果。在生物统计学上,计算鱼卵有很多方法,比如:直接点数、面积法、容积法以及称量法等等。
由于四大家鱼的鱼卵都是漂流性卵,卵群在流动时在江面占据一定面积,因此可利用密网网筛过滤鱼卵,以统计结果作为样本,来估算总体的产卵量。在实际调查中,也可采用其他更先进、更科学的监测手段,通过多种方式以减少统计误差。
四大家鱼:资源量和产卵量的双重危机
长江中的四大家鱼是多还是少,传统渔民最有发言权。据湖北省公安县的一位李姓渔民介绍,他从18岁就跟着父辈在长江捕鱼,90年代时长江的四大家鱼有很多,一网下去能捞上来4~5斤,鱼的个头都不小,资源很丰富。
在捕鱼谋生的前几年,每天的平均捕捞量在50斤以上,一个上午就能捕满一个船舱,其中白鲢、草鱼的数量最多,青鱼也能经常捕到。下午,这些鱼就被拿到市场上销售,因为是从长江起捕的野生鱼,因而在鱼市上非常抢手。
2002年以来,野生的家鱼资源明显减少,体型也越来越小,经常2~3天还打不上来一条2斤的鱼。深受消费者欢迎的鳙鱼,在资源丰富的河段也难得一见。就连老渔民也无奈地感慨:“长江里的家鱼估计减少了2/3”。
2018年,央视媒体发布了一则“四大家鱼减损90%以上,长江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表明长江的家鱼资源已经濒临枯竭。
首先,从资源量和捕捞量来看。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2018年时长江家鱼的资源量减少了90%以上,变化幅度令人震惊。长江干流的捕捞量也从1954年的42.7万吨下降到了2020年的10万吨以下,野生的四大家鱼首当其冲,减产幅度尤为明显。
其次,鱼苗的孵化量也大幅度降低。每年5~7月份是长江家鱼的主要繁殖期,中科院水产所等机构都会在同样的时间和地点,沿江进行断面采集。根据统计结果,90年代时家鱼的卵苗径流量平均值高达25亿尾;2002~2011年下降到了历史最低值,多个年份的仔鱼径流总量不到1亿尾。
所以,长江四大家鱼面临着资源和繁殖的双重危机。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长江中游水电站的兴建,改变了下游河道的形态和水流特性,破坏了产卵场和栖息地,因此资源衰退严重。此外,非法捕捞、水质污染、过度采砂等也从中推波助澜,加快了资源衰退的进程。
三峡水库:生态调度12年,家鱼产卵量增加44倍
长江禁渔以来,四大家鱼的储量越来越多,沿江各省市的放流量以亿为单位,恢复成效显著。在长江镇江段,渔政人在巡视时还拍下了“白鲢炸水”的场面,上百条三五斤重的鲢鱼因受到扰动而跃出水面,现场好不活泼热闹。
长江中的野生家鱼正在迅速增多,但保护家鱼不能只靠鱼苗放流,更重要的是扩大自然繁殖的规模。
为何要强调自然繁殖?因为四大家鱼产卵量巨大,自然繁殖的效果比人工放流更显著。以鲢鱼为例,一条鲢鱼3~5年发育成熟,怀卵量20~161万粒不等,禁渔10年可繁殖2~3代,成熟群体将超过五个年龄组。如果保护得当,鱼群资源大概率将出现“爆发性增长”的态势。
所以,自然繁殖这一选项要优于人工放流。而在这一方面,三峡水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塑造“人造洪峰”。
在2011年之前,三峡水库的调度较为单调,以防洪调度为主,2011年开始尝试生态调度试验。何为生态调度?就是在家鱼的繁殖期间科学放水,在长江中下游营造出“人造洪峰”,使长江干流出现涨水过程,这对家鱼的自然繁殖至关重要。
伴随着涨水过程,长江会出现水位升高、流量增大、透明度减小等变化,对家鱼的性腺起到了刺激作用。据渔业科技人员观察,长江涨水后0.5~2天左右,下游的家鱼便开始集中产卵,而且涨水的过程越长,产卵量就越大,两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另外,生态调度也满足了家鱼繁殖对水温的要求。三峡水库具有“滞温效应”,但在5~7月份,坝下的水温已经高于18℃,7月份可达25℃。而家鱼产卵的最佳水温为18~24℃,胚胎孵化的最佳温度为18~30℃,所以18℃是家鱼繁殖的下限温度。三峡水库在5~7月份的生态调度,对家鱼的繁殖有利无害。
结合以上两点来看,生态调度所形成的洪峰起到了人工催产的作用,而且作用效果也确实显著。我们再对比一组数据:2011年时,长江干流宜都江段的家鱼产卵量不到2亿粒,2022年增加到88亿粒,12年间增加了44倍,效果不可谓不显著。
总结
长江禁渔保护的不只是鱼类,还有长江的生态环境。作为“水生生物的基因库”,长江的水环境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态福祉,实施禁渔是造福千秋的大好事,三峡水库的生态调度也是积极有益的尝试。
生物资源恢复、家鱼产卵量创新高,我们正在见证长江生态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