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虾何以游成“一条龙”——潜江小龙虾全产
摘 要:近年来,潜江小龙虾产业快速发展,不仅供给国内市场,且大量出口国外。潜江市小龙虾的养殖规模、加工能力、出口创汇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小龙虾产业逐渐成为支撑潜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本文通过总结潜江小龙虾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力求剖析潜江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以期对国内其他地区发展相关产业提供参考。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荆楚的阴霾尚未褪净,紧邻武汉的潜江就为加速产业复苏适时端上了一桌满满的小龙虾,藉此增强广大消费者的信心。
2020年4月13日上午,“粤”过千里“吃”援“鄂”货——南方都市报直播带货潜江小龙虾活动举行,潜江市委书记吴祖云走进南方都市报直播间,线上为潜江龙虾打CALL带货。此次直播吸引180万网友在线围观,广东中荔集团、国联水产、点筹网、盒马等多家企业现场认购6000多吨小龙虾,价值超过2.2亿元。
作为地方主政官员,吴祖云不止一次为龙虾代言、带货。3月23日,2020年潜江小龙虾正式开捕,他不仅率先上桌吃虾,而且邀请了山西援鄂医疗队潜江分队队员王艳参加。在实地了解潜江龙虾的养殖模式,品尝美味小龙虾菜品后,王艳欣然为“潜江龙虾”代言:“潜江龙虾养殖生态,小龙虾做法也特别多,尤其是潜江小龙虾口感Q弹,营养丰富,我们都特别喜欢。”
一时间,各路直播聚焦潜江,小龙虾在网上又火起来。随着武汉等地餐饮业逐渐恢复,自4月下旬伊始,小龙虾消费需求更加旺盛。在省外,重庆、成都等地有望取代江浙沪成为潜江龙虾消费主力。
一、小龙虾蹦跳的高度,取决于产业转型的力度
小龙虾(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形似虾而甲壳坚硬。螯狭长。甲壳上明显具颗粒。额剑具侧棘或额剑端部具刻痕。爪子是暗红色与黑色,有亮桔红色或微红色结节。幼虫和雌性的爪子的背景颜色可以是黑褐色。头顶尖长,经常有轻微刺或结节。作为外来物种之一,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从日本引进,日本于更早时期从美国引种,小龙虾常常混养在农作物(如水稻)田中,逃逸个体在堤坝上挖洞生存。一旦池塘投放了原种,可实现自我维持,收获后不需要再投放原种,也不需要人工孵化。
上世纪末,小龙虾在江汉平原小龙虾泛滥成灾。古为云梦泽一角的潜江,地处“千湖之省”的腹地,历经江水复合冲积和湖水缓慢沉积而逐渐形成。由于小龙虾在自然界缺乏天敌,稻田湖埂到处都是它掘的洞穴,对当地物种生态竞争优势而导致破坏性危害,闹得农民怨声载道。然而,小龙虾也是淡水经济虾类,因肉味鲜美广受人们欢迎。小龙虾近年来在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经济养殖品种。其肉质细腻,营养丰富,早已成为欧美人日常饮食中的主材,有着发展产业的巨大优势。
“利润丰厚得让人无法不眼红。”当时还在潜江一家乡镇企业做供销科长的漆雕良仁,在江浙一带出差,看到当地人把小龙虾变成10多美元一袋的虾仁出口,不禁面露羡慕之色。
机会出现在1999年。这时市场出现真空包装熟食虾仁,漆雕良仁也积累了一笔资金,他与人合伙在枝江建厂,生产真空装虾仁。2001年,产业做大了的漆雕良仁回到老家潜江熊口镇,注册成立华山水产公司,开始经营出口业务。随后,莱克水产等一批水产企业跟进。龙头的带动,政府的重视,政策的扶持,小龙虾产业迅速崛起,包袱已然变成财富。
食——小龙虾蹦上餐桌。王场镇红桥村个体餐馆老板从油焖杜家鸡的烹饪方式得到启发,在江汉油田五七集市打出“小李子油焖大虾”招牌,顿时食客如云。从江汉油田技校辞职下海的陈莉荣看准商机,靠利荣小龙虾招牌菜起家,掀起一股强劲的红色风暴,继而撬动了武汉、北京等地餐饮市场,挣下亿万身家。
养殖——小龙虾跳进稻田。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尝试“虾稻连作”,打破了“稻田不能养殖小龙虾”的技术权威论断,让1000多亩低湖田成了抢手货,被时任湖北省长罗清泉誉为“虾稻连作第一人”。2006年这种生态种养模式被写入湖北省委一号文件,带动荆楚大地小龙虾养殖大发展,仅潜江一地小龙虾养殖面积就突破了20万亩。
深加工——小龙虾游向海外。欧美每3只小龙虾有2只来自潜江。该市连续20年出口量占全国的40%和全省的60%以上,赢得了“世界小龙虾看中国,中国小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看潜江”的美誉。
2009年5月15日是潜江人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该市举办了第一届龙虾节,一个弹丸小城在一夜之间成为焦点。“虾皇”品牌“红透天”,“小李子”辉映“楚江红”。来自美国、德国、瑞典、新加坡等海外客商云集,签下16.4亿元的投资大单。
湖北省小龙虾产业发展论坛和潜江龙虾美食特色街相继启幕。明星加盟,焰火助阵,“十大虾王”比拼,“虾王”、“虾后”分别夺得86188元和58188元的高价。次年的7月7日,潜江以喜得“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两块金字招牌为契机乘势而上,第二届龙虾节又赚得盆满钵溢,中国国际和海峡两岸甲壳素研讨会花开潜江,协议引资达到26.5亿元。
“万人龙虾宴”长水马龙,见证了“满城尽带红金甲”的盛景。10万人慕“虾”而来,争看潜江花鼓戏《生命童话》。2011年潜江遭受罕见夏旱,宣布暂停一届,消息传出就有十多家龙虾养殖户“集体上访”,希望“政府搭台”。龙虾节庆的辉煌,体现了科学发展与节庆经济的完美契合。而潜江小龙虾红透大江南北,旺季经常是“一虾难求”,症结在于虾源奇缺。
苗种供应严重不足,种质退化严重。小龙虾养殖主要靠稻田投放亲虾自然繁殖,“人放天养”,头大尾小。莱克水产董事长郑玉林以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建议,培育出优良龙虾种苗,使之成为产业发展的“发动机”。
湖北省政府从谏如流,今春决定斥资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潜江龙虾产业繁育技术研究,一个30亿尾龙虾种苗繁育基地应声选址高场甘家塔,规模在全国独占鳌头。
每到夏季,都有一场红色风暴席卷潜江。风暴过处,虾壳成山,臭气熏天。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小龙虾只有靠科技才能蹦跳得更高。潜江人深谙此理。
小龙虾身上能吃的部分只有20%,把虾壳、虾头等大量资源浪费太可惜。实际上,虾壳提炼的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应用非常广泛,虾壳经生化反应变身甲壳素,立刻身价百倍。甲壳素再进行精深加工,又能用于生产医药用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更高含金量的产品。
高科技给小龙虾产业带来了新机遇,华山水产再当第一个“吃螃蟹”者。他们与武汉大学合作研发,投资5亿元建成全国唯一的淡水甲壳素精深加工基地,将从虾壳中提炼的甲壳素进行精深加工,用于生产医药用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投产第一年,公司即生产甲壳素衍生制品5000吨,销售额达到25亿元。
2012年6月,第三届龙虾节在引资突破228亿元的大背景下起航,75名鄂菜烹饪高手自施绝技,再成美食家的饕餮盛宴。
国内首部以小龙虾为主题的电影《虾哥的故事》首映,甲壳素首席科学家杜予民教授率研发团队为潜江打造“甲壳素之都”擂鼓,近百家旅行社负责人为“品龙虾、游名城”落墨。
一只小龙虾到底能蹦跳多高?高不盈尺。但潜江的一只小龙虾却从自然繁殖的沟渠起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游成了中国淡水龙虾行业的“一条龙”。世人无不惊呼:小龙虾蹦跳的高度,取决于产业转型的力度。
经过长达20年的不断探索、创新和发展,潜江小龙虾产业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庆文化等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截至2019年,该市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80万亩,年产小龙虾15万吨;小龙虾系列产品出口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2.5亿美元。“虾稻共作”面积达到90万亩,综合产值突破28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20万人。
二、城护一只虾,虾好一座城
小龙虾成体长约5.6-11.9cm,在世界各地都有养殖,并形成数量巨大的野外种群。由于它们能在临时性水体中生存,且食性广泛,建立种群的速度极快,易于扩散,对当地鱼类、甲壳类、水生植物极具威胁,破坏当地食物链;因其筑穴引起灌溉用水的流失及田地破坏,螯虾食性很杂,并危害人工繁育的幼蚌,改变生态系统原貌,而被称为水中“冷血杀手”。
每年入夏龙虾节期间,正是小龙虾肥美丰腴季节,慕名而来的“吃货”们占领了街头大大小小的餐馆酒店,不仅仅在湖北潜江,就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大中城市的餐饮老板们都纷纷亮出“潜江小龙虾”招牌,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辣味道。这一现象的背后,正是人们对潜江小龙虾口味、品质、品牌的信赖。
潜江20年养大一只虾,因虾出名、围着虾忙、靠虾致富,其间有收获,更有付出。
小龙虾因其杂食性、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而在当地生态环境中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其摄食范围包括水草、藻类、水生昆虫、动物尸体等,食物匮缺时亦自相残杀。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也很担心,都说小龙虾喜欢呆在臭水沟里吃腐食,这样的龙虾吃下去会不会对身体不好?这种似是而非的疑问,同样与潜江龙虾相生相伴度过了20年。
其实,通过多次模拟野外洞穴实验,我们不难发现,小龙虾并不喜欢污水环境,只不过在污水中耐受性较强,而且小龙虾也并非爱吃腐食。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黄成认为:每次都是80%左右的龙虾直接爬向清水洞穴,另外20%左右的龙虾爬向污水洞穴。“20%爬向污水洞穴的龙虾中,又有5%会回头,其他的龙虾最终就在污水中慢慢死去。”
潜江境内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河渠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素有“鱼米之乡”美誉。长湖泄洪道田关河横穿东西,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及其分洪道东荆河纵贯南北。百里长渠、城南河、田关河、西荆河等21条排灌干渠、借粮湖、返湾湖、冯家湖、白露湖、张家湖、苏湖等6个湖泊遍布全市,其中湖泊面积2.7万亩。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49-1988小时,全年无霜期约250天,雨量充沛,最适宜温、热水性鱼类养殖,发展水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全程清水养殖,虾壳呈青绿色,剥开后,虾腮净白、虾肉鲜美,尾部干净饱满。“潜江版”的小龙虾品相突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严格按照养殖标准严格操作。潜江结合国家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关规定和质量要求标准,率先制订和完善了《水产养殖用药管理实施方案》,以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入户工作,建立了水产养殖登记制度、处方制度、用药记录制度、休药期制度、渔药准入制度等5项制度。由潜江主持起草的《克氏原螯虾人工诱导繁育技术规程》、参与起草的《克氏原螯虾虾稻轮作养殖技术规程》已成为湖北省地方标准,主持起草的《潜江龙虾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规程》已由中国渔业协会发布实施。
稻田旁的一间值班室里,集合了小龙虾养殖信息、环境监管、水质在线监测、疫病远程诊断“四位一体”的质量可追溯体系,24小时监测,小龙虾生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监管的“眼睛”。严格规范养殖,让潜江龙虾盛名在外。这里每天发货10万kg左右,高峰时期可达20多万kg。
养好一只虾,成为潜江的追求,近乎固执。在虾稻共作生产过程中,全程使用频振式杀虫灯,不使用杀虫农药。稻田为小龙虾养殖提供充足的饵料生物资源、适宜的生活环境,小龙虾疏松稻田土壤、清除杂草和害虫幼卵,其排泄物为水稻生长提供营养。每年进入小龙虾生产旺季,全市各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必须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
2001年,潜江成功探索了“虾稻连作”模式。这种模式利用低湖撂荒稻田,开挖简易围沟放养小龙虾种虾,自繁自养,种一季中稻养一季小龙虾,提高了农田复种指数,又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为加工出口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010年,潜江又创新出了“虾稻共作”模式。
这种养模式彰显了生态特色。每到插秧时节,把幼苗期的小龙虾移至围沟内生长,等秧苗长结实了,再把幼虾引回到稻田里。这样,6月到10月份种稻,10月至来年5月养虾,实现“一稻两虾”。虾稻共作可亩产200多斤小龙虾,补上了秋季小龙虾市场的空档期,农民增产增收近50%。不仅增收,而且环保。稻梗不需要烧,成为虾的饲料,生产过程中使用频振式杀虫灯,不使用农药化肥,水稻和小龙虾的品质都得到提升,小龙虾全产业链循环、绿色、安全、无污染。
2016年12月,农业部正式批准潜江10万亩虾稻共作基地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为了大力发展“虾稻共作”模式,潜江出台政策,给予新养殖户每亩40元的补贴,同时免费发放上万份技术指南,公布技术热线电话。农民遇到难题,一个电话便有技术人员免费上门服务。
变“一虾一稻”为“一虾两稻”,“虾稻共作”具有很好的稳粮增收和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从经济效益来看,潜江龙虾产业催生了一大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加工企业、过千万元的餐饮和电商企业、过百万元的养殖大户。
2017年,潜江更是将水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头号战役”,围绕水清、水满、水生态、成景观四大目标,全力推进汉南河、东荆河等环境整治,重点加强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加大退耕还湖速度,打造2万亩小龙虾优质种源保护区。
不论是首创“虾稻连作”,还是再创“虾稻共作”这两种养模式均需守住小龙虾质量第一道关口。生产有记录、质量有检测、流通可追溯、加工有监控,潜江做到了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监管,每批小龙虾都要有“两证”,一个是合格证,就是检验报告;另一个是二维码身份证,保证货源清楚、去向明白、问题龙虾可及时召回。在湖北小龙虾交易中心,潜网电商按照质量追溯“一票通”制度要求,每批小龙虾都有三联票据,票货同行,保证小龙虾来源可溯、去向可查。
消费环节更不可掉以轻心。潜江对重点餐饮单位实行从原料进货查验、清洗到烹饪加工的全程监控,食药监管人员实时监控终端可以随时看到店内操作间的情况,顾客也可随时走进明厨亮灶的操作间“找茬”。
利益面前,难免会出现灰色地带。市场上,一些不良商家叫卖的龙虾“专用饲料”,确实能催发小龙虾快速生长,以抢在集中上市前卖出高价。
诱惑面前,潜江虾农虾企不为所动。目前潜江已有15万亩小龙虾领上了“身份证”。“十三五”期间,小龙虾质量追溯体系将实现全覆盖,扫码即可查询小龙虾的“清白身世”。
坚持标准化生产,潜江成为全国小龙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县。“华山、莱克”两公司获全球ERC认证,产品可直接进入欧美超市。华山水产、莱克水产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出口的小龙虾产品,在欧美市场“苛刻”的检测中,无一超标。潜江市农业发展中心提供的检测报告显示,近15年来,小龙虾检测合格率均达100%。
“只要虾子好,守着一块宝。”龙居湾合作社拥有千亩核心示范基地,辐射周边4万多亩虾稻田。近年来,合作社斥资近百万元添购气候、水质、病院检查等设备,在田埂上建起实验室。吃得好、喝得好,这里的小龙虾跳得欢。2016年,尽管合作社卖的小龙虾苗种高出市场价,周边监利、汉川、仙桃等地的种养大户仍主动上门采购;合作社推出的“楚国宴米”1kg卖到56元,一年卖米收入就达40多万元。
在虾稻共作的基础上,潜江又开始探索“虾+N”的发展思路,创造出十多种小龙虾混养、套养、轮养的高效模式:“小龙虾+鳜鱼”轮作养殖,每亩收益可达近万元;“小龙虾+龟+水稻”高效种养,每亩收益可达8000元。
以前种养分开,复种指数靠化肥农药来提高,不可持续;现在虾稻共作,让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两不误,真正走出了“种粮不挣钱,挣钱不种粮”的怪圈。2019年潜江小龙虾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养殖规模、加工能力、出口创汇连续15年领跑全国。小龙虾已成潜江的第一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示范产业、接二连三的第一综合产业。
三、加快推进虾-稻产业升级发展,潜江志在巩固“全国虾王”地位
从零起步的潜江小龙虾产业,如今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格局,正向千亿级大产业迈进。这一成绩的取得,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包袱到财富,潜江创造了化害为宝的传奇。龙虾餐饮火爆荆楚。潜江积极支持小龙虾餐饮品牌做大做强,分别在东、西城区规划建设了油焖大虾美食街,在特色中国湖北馆进行展示,并将油焖大虾以连锁餐饮方式向外推广,开展了“潜江旅游一卡通”、“虾路相逢”等系列龙虾美食宣传推介活动,“坐高铁、吃龙虾、游潜江”成为新亮点。
龙虾出口夺冠九州。目前,潜江小龙虾加工企业达到14家,年加工能力40万吨。全市已建成熊口、浩口、后湖三个密集型水产品加工企业群,可生产虾仁、整肢虾、虾尾、薰鱼、鱼片、鱼糜、田螺、藕带、甲壳素及衍生产品等10多个系列、60多个品种。潜江小龙虾加工出口额在湖北“三分天下有其二”,是全国最大的小龙虾出口基地。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把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与延伸虾、稻产业链有机结合起来,潜江鼓励农民通过合作与联合的方式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虾稻共作”基地,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快构建市、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完善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和市场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市。
从卖产品到卖文化,潜江完成了不同寻常的跨越。龙虾电商异军突起。大力推进“互联网+小龙虾+虾稻”行动计划,潜江建成全国首个小龙虾鲜活产品交易平台中国虾谷网,鼓励企业在电商平台进行网络营销,涌现出了“虾小弟”、“虾尊”、“虾皇”等线上品牌。2019年,潜江通过互联网营销小龙虾超过了2.3亿元,“虾尊”通过网上营销仅用三天突破2.8万单,销售额超过220万元,荣获淘宝国际小龙虾节全网单个企业第一名,中国虾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中国虾谷网开展活体小龙虾销售,金额突破了2800万元。
龙虾元素融入城建。潜江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56万㎡的湖北中伦生态龙虾城项目第一期工程建成开业;占地6000㎡的龙虾雕塑广场已经建成,小龙虾雕塑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投资7500万元的华中最惊险刺激的龙虾城游乐园开园迎客;千米环绕水系“密西西比河”、亚洲单体最大的精品室内温室景区和4A级热带雨林风景区基础工程正陆续完工。
龙虾文化日益丰富。自2009年以来,潜江成功举办的十届龙虾节成为富民、惠民、乐民的节庆盛会,已然打造成为集美食盛宴、文化盛典、经贸盛会于一体的文化品牌,在发挥农业实物保障、原料供给、解决就业等传统功能基础上,拍摄了以龙虾为主题的《虾哥的故事》、《虾哥传奇》等影视作品,编排了以龙虾为题材的万人广场舞,举办了以龙虾为题材的“中国摄影家聚集潜江”、全国著名诗人参加的诗词歌会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潜江龙虾节”被授予“中国最具地方特色物产节会”荣誉称号,潜江先后被评为“中国节庆品牌示范基地”、“中国最具魅力节庆城市”。
从农耕文明到生态文明,打造小龙虾绿色养殖全产业链成为潜江的文化自觉。
精准扶贫产业化。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要求,潜江将以龙虾产业为载体,继续扩大“虾稻共作”种养规模,鼓励莱克水产、华山水产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创新扶贫体制机制,采取技术指导、资金扶持、产品回收等办法,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到2019年通过龙虾产业扶持脱贫6000户,脱贫人口3万人。
苗种繁育工厂化。潜江在全国率先开展小龙虾苗种选育繁育技术研究并取得成功,建立全国最大的小龙虾苗种选育和繁育中心,业已形成年选育繁育优质虾苗30亿尾的规模。2016年以来,已销售虾苗近140亿尾,其中为省内其他地方供应了180万亩养殖面积的虾苗,销往湖南、安徽、江西等省的虾苗近50亿尾。
龙虾加工精深化。甲壳素及其衍生物正在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领域,已引起国际科技界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废弃虾壳提取氨盐与虾鱼加工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投产后,进一步延伸了小龙虾产业链条,提高了潜江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出口创汇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龙虾品牌知名化。潜江不断打造虾稻共作产品品牌的内涵和美誉度,培育了一批国内外市场叫得响、过得硬、占有率高的精品名牌。“良仁”牌小龙虾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楚江红”小龙虾、“楚玉”牌冻煮小龙虾跻身湖北名牌产品;“楚江红”小龙虾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虾乡稻”牌生态香米荣获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大米”称号,有效地提升了“潜江龙虾”的形象。
龙虾人才高端化。报经湖北省教育厅同意,潜江依托江汉艺术职业学院面向“潜江龙虾万师千店工程”,自2017年起开展校企合作办学,通过单独招生考试录取,开办2年制烹调工艺与营养、餐饮管理和3年制市场营销专业,培养1000名普通专科层次的小龙虾产业技能型人才,投放就业市场即嬗变为抢手的“香饽饽”,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潜江龙虾从业品牌打造成为全国高端劳务品牌。
“左手一只虾,右手一袋米。”今年由于疫情影响不得不暂停一年一届的龙虾节,但该市还是对未来五年虾稻产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坚持虾稻、稻虾双轮驱动,加快推进虾-稻产业升级发展,不断巩固潜江“全国虾王”的领先地位。到2025年,全市“虾稻共作”面积将达到120万亩,小龙虾产量将达到30万吨,虾稻产量将达到80万吨,实现标准化种养全覆盖,品种优质率100%,实现虾稻产业综合产值1200亿元。
随着全国多地疫情形势持续向好,潜江加速恢复全国物流网络。截至2020年4月15日,潜江已恢复全国400个城市销售网络,开通70余条物流专线。4月底,湖北小龙虾交易中心交易数据显示,每天销售小龙虾达到700吨,交易量接近去年同期下降近20%。中心负责人康峻说,2月25日市场复工时,潜江小龙虾仅向外地发车一辆,目前全天发车量已超过80辆,基本恢复去年水平。同时,随着全国部分地区消费市场逐渐回暖,交易价格也在逐步提高。3月份小龙虾每斤均价一度较去年同期低近20元,到4月中旬这一价格差缩小到10元左右。
作者简介:李文山(1962-),潜江日报社原副社长、原副总编
原标题:一只虾何以游成“一条龙”——潜江小龙虾绿色养殖全产业链发展路径探源
来源:中国渔业经济. 2020,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