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保护利用农业种质资源 水产优异资源得到重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作物、畜禽、海洋渔业三大库的建设进行了部署,国家种质资源库是确保我国农业种质资源长期战略保存的重要设施,对于应对各类自然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之重器”。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列为重点工作,水产种质资源迄今还没有开展过全国性调查,从今年起,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农作物、畜禽和水产资源普查,摸清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和性状等家底,抢救性收集保护一批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截至目前,农作物种质资源方面已全部完成共2323个县的普查与征集,畜禽方面行政村普查覆盖率达到97.6%,水产方面普查覆盖率超过95%,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新收集水产养殖种质资源3万余份。这些资源有的年代久远、有的珍稀濒危、有的承载了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特别是填补了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的空白,水产普查发现了一批地方特色资源。
近期,组织专家分别遴选出10大农作物、10大畜禽、10大水产优异资源。
农作物10大优异种质资源有:庄红贡米、濮阳莛子麦、珍珠玉米、海萝卜、芹菜、维西糯山药、芮枣、大果型野生猕猴桃、达川乌梅、永兴棉花;
畜禽10大优异种质资源有:查吾拉耗牛、帕米尔耗牛、凉山黑绵羊、玛格绵羊、岗巴绵羊、霍尔巴绵羊、多玛绵羊、苏格绵羊、泽库羊、阿克鸡;
水产10大优异种质资源有:长江刀鱼、鱇浪白鱼、中华鳑鲏、黑斑原鮡、黄唇鱼、黄鳍金枪鱼、锦绣龙虾、中华圆田螺、中华鲎、红毛菜。
设在青岛的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10月份已正式投入运行,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承建,2018年3月份开工,今年10月28日已经正式投入运行,是迄今为止国际上投资规模最大、种类最丰富、设施最先进的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保存能力达到35万份,可以基本保存世界上所有的海洋渔业资源,目前已经保存资源10万份。
今年是第一次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在普查中发现的水产种质资源具有特别的优点,潜在的应用价值很高。几十年来,地方水产品种质资源消失的风险在不断增加,特别是由于江河建设一些水电设施,阻断了河流水生生物的恢复通道,所以品种资源消失的风险在增加。因此,今年开展的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非常及时,可以加快摸清水产种质资源的家底和发展变化的趋势,开展抢救性地收集保护,发掘一批优异的新的资源。截至目前,发现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异水产种质资源。经过专家遴选,从中选出了十个有代表性的种质资源,这些种质资源有的具有突出性状和优异基因,主要用于科研和育种,有的可以作为观赏鱼,这对下一步产业发展非常有用。
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异水产种质资源有:
一是特色和名贵鱼类,其中的三种鱼类资源比较很有地方特色。
比如:长江刀鱼,学名叫刀鲚,被誉为“长江三鲜”之一,长江三鲜有河豚、刀鲚、鲥鱼,鲥鱼已经灭绝了,刀鱼过度捕捞,近年来资源严重衰退,曾经卖到每斤8000-10000元,说明数量已经十分稀少。从2020年起,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实行了十年禁捕,为长江刀鱼种群的保护和恢复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目前,已经实现了刀鲚的人工繁殖和成鱼的养殖,当然数量还比较少。
另一种有特色的鱼类,在青藏高原发现的黑斑原鮡。黑斑原鮡在青藏高原地区的一种特有的冷水性鱼类,分布在海拔2800-4200米左右,在这样的海拔位置上,现在发现主要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区域。黑斑原鮡肉质鲜美,刺少,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藏医药里面认为具有药用价值,所以很受人们喜欢吃这个鱼。黑斑原鮡在西藏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鱼类,尤其是将来的价值很高,但生长缓慢,数量少,市场价格曾经一度高达每公斤上千元,这么高的价格说明它的数量已经非常少了。近年来野生黑斑原鮡的种群持续下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斑原鮡人工繁殖十分困难,过去已经研究了很多年,有的专家研究了一生都没有突破它的人工繁殖,近年来集中进行攻关,黑斑原鮡的人工繁殖基本上成功了。但是大规模的苗种繁育还正在研究当中。人工繁殖成功将为下一步养殖和增殖创造非常好的条件,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种质资源。
黄唇鱼是比较大型的石首科鱼类,在我们南方主要在福建、广东这一带分布,特有的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它和大黄鱼是一类的,体长能长到一米多,体重最高可以达到100公斤。黄唇鱼的贵重,主要是体现它的鱼鳔,它的鱼鳔晒干以后叫金钱鳘,也叫鱼胶,金钱鳘的价格比黄金还贵。所以具有非常独特的利用价值,自古以来,被当作上等的补品。历史上黄唇鱼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近年来资源严重衰退,濒临灭绝,今年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通过本次普查,为今后相关人工驯养繁殖提供条件。这条鱼已经保存下来,人工繁殖已经成功,为下一步的增殖放流和养殖创造了条件。
二是其他的稀有水生生物资源,这方面也很多。重点的有其中两种:
比如虾蟹类,锦绣龙虾是在普查当中发现的极具养殖开发潜力的优质的种质资源。锦绣龙虾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和南海区域,锦绣龙虾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生长速度快,个头和澳洲龙虾差不多,3、4斤一个,最大的有60多公分,被誉为“虾中之王”。这个虾种因为外表非常艳丽漂亮所以叫锦绣龙虾。由于过度捕捞,锦绣龙虾的资源日渐枯竭,已经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开展锦绣龙虾的人工繁育和养殖研究,这对于促进野生资源的保护,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海产品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鲎,是一个很特殊的动物,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有2亿多年历史,被称为海洋的活化石。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我国东南沿海区域。鲎在生长当中多次蜕皮,性成熟需要十几年,成体可以达到60公分,它的血液是蓝色的,其中已发现它的血液当中有50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中有一种叫变形细胞,能与极微量的细菌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被广泛用于医药、食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细菌快速检测,需求量很大。此外,鲎特有的神经系统构造是仿生学研究的宝贵模型,近年来鲎的野生资源,因为过度捕捞,不合理的使用,衰退比较严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广西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已经开展了鲎的人工繁殖方面的研究,已经成功,为下一步人工增殖放流、恢复种群和全人工养殖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的重点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深入推进新收集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鉴定,加快开展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的生产性能测定,不同作物、不同物种后续的工作要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要把资源的特色优异性状摸清楚。二是完成新收集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编目入库工作,对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实施一品一策的保护策略,要把每一份种质资源保护好。三是普查结束后,将向全社会发布农业种质资源状况报告。
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是第一次普查,并且在水里是看不见摸不着。加上水产种类繁多,淡水鱼类就有800多种,海洋鱼类有2000多种,还有虾蟹类、藻类,以及鱼虾贝藻以外的其他部分,像海参、海肠等等,要完成资源普查任务还是十分艰巨。为了完成好这项工作,主管部门主要有三方面的措施:
第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农业农村部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设立了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成立了技术专家组,办公室由渔业渔政局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还有中国水产科学院三家共同组成,有20人的专家组,还有19个分组,构成了有200多人的专家队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负责基本情况的普查和调查工作,中国水产科学院重点负责系统调查,包括种质资源的鉴定。另外,各省农业农村部门也都成立了省级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办公室和技术专家组,主要是在各省市区的推广站。定期调度各地普查进度,加强督导,推动普查顺利进行,已经举行多次培训班,编制了线上申报的APP,指导开展种质资源普查登记的工作。
第二,加强协调配合。各地在省级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指定相应的技术支撑单位负责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成立了专业的普查队伍,充分发挥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村级防疫员作用,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完成普查工作,按时上报相关数据,配合做好普查相关工作。要求在县里的技术推广部门的统一组织下,各个养殖主体,包括养殖场、养殖企业、原良种站、保种场等共同参与,提供相关的数据情况,自下而上,由县级汇总,逐级上报的工作体系。
第三,强化专业支撑。充分发挥技术专家组的作用,根据工作需要,国家和省级技术专家组设立了鱼、虾、贝、藻等专业组,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开展国家技术专家组的普查培训,解读实施方案及普查提纲。各省选派专家,对普查队开展培训、现场指导和咨询工作,确保普查方法统一规范,调查数据全面真实可靠。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用,加大对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的支持力度。有六大产业技术体系,包括海水鱼类、海水贝类、海水虾蟹类、大宗淡水鱼类、特色淡水鱼类和藻类,这6大产业技术体系中,都有育种方面的岗位专家,由这些专家来共同参与普查和下一步的鉴定等研究方面的工作。
(综合农业部相关资料和信息,小鱼壮壮水产养殖服务网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