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正式印发 大力发展
1月27日,从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官网上获悉,《四川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0年)》已于日前正式印发实施。
《规划》中说,四川省淡水捕捞量从2016年的5.69万吨下降为2017年的5.38万吨,2018年淡水捕捞量仅为4.54万吨。
随着捕捞量的减少,淡水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不断增加,水产养殖已成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鱼类产品消费需求的主要途径。接下来,四川渔业将要如何发展?
四川有养殖面积、品种、市场等多种优势
其实,四川在淡水养殖方面上有着诸多优势。
先看养殖面积。《规划》介绍,四川省内的水域滩涂主要有河流、湖泊、水库、池塘、稻田。四川省有大小河流千余条,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同时四川省内有千余个天然湖泊,湖泊总面积377.4 平方千米。另外据2013年四川省水利普查数据显示,四川省共有水库8148座,其中大型水库共51座,正常蓄水位水域总面积达到178万亩。
此外,四川鱼类种类繁多,自然分布有239种(亚种),鱼类区系组成复杂。全省有以达氏鲟、长薄鳅、圆口铜鱼、厚颌鲂、四川白甲鱼、华鲮、齐口裂腹鱼、四川华吸鳅、中华鯡等鱼类为代表的长江上游特有鱼类80余种。
据了解,省内养殖的大宗淡水鱼品种主要有草鱼、鲢、鳙、鲫、鲤等,养殖的土著名特优品种主要有鲇、黄颡鱼、齐口裂腹鱼、岩原鲤、白甲鱼、鲟、虹鳟、泥鳅、黄鳝、大鲵等,引进养殖品种主要有斑点叉尾鯝、大口黑鲈、克氏原螯虾、罗氏沼虾、美国青蛙、南美白对虾等多个养殖种类。
在消费市场方面,四川也有巨大发展潜力。《规划》指出,四川省2018年水产品总产量为153.48万吨,人均占有量约为18.4 千克,而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为46.37千克,约为四川省人均占有量的2.55倍,四川省渔业还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规划》明确,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健康养殖为目标的绿色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将成为我省水产养殖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将水域滩涂划分为禁养、限养和养殖三大功能区
根据四川省水产养殖现状,《规划》明确,依法科学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三大功能区域,将水产资源丰富的区域确定为养殖发展重要区域,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
同时,将合理开发养殖滩涂资源,发展池塘健康养殖、稻田综合种养、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禁止养殖区包括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港口、航道、行洪区、河道堤防安全保护区等公共设施安全区域;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水体等。
限制养殖区包括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功能区。根据《规划》,在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禁止从事网箱养殖、施肥养鱼和超标准养殖等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风景名胜区内原则上不再新建规模化水产养殖池塘;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挖塘养鱼。
养殖区包括池塘养殖区、湖泊养殖区、水库养殖区和其他养殖区。《规划》明确,可在有条件的地方合理推广循环水养殖和工厂化健康养殖等为代表的多种养殖模式,合理发展设施渔业;建议在湖泊、水库养殖区合理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主要是采取人工增殖,在调节和改善水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增鱼、增收;在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