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太湖, 退而不捕还是以退为捕?
——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谷孝鸿
文汇报:太湖退捕的背景是什么?
谷孝鸿:太湖退捕是在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十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的背景下提出的。这是湖泊生态保护的必然要求,也是多年来从生态破坏向生态修复转型的结果。
多年来,太湖环境污染、富营养化和高强度的捕捞等影响,渔业资源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很严重。渔业是太湖的重要功能之一,渔业对太湖生态系统变化有着重要关联,太湖渔业对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历史上太湖地区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有鱼类记录107种。2014—2016年持续调查,仅采集到鱼类61种,种类组成发生较大变化,“优势种单一化”极其显著,鱼类群落和种群小型化趋势明显,主要以湖鲚、银鱼、间下鱵为主,鱼类个体质量低于30g的小型鱼类占绝对优势。
禁渔管理是大水面渔业资源管理的重要一环,有利于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休养生息,促进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文汇报:那么,太湖退捕是否也意味着要采用十年禁捕的管理方式?
谷孝鸿:在长江十年禁渔的大背景下,目前“一江两湖七河”实施了禁渔方式。由于太湖渔业资源出现衰退,有必要对太湖渔业政策进行调整。但是,由于太湖水域环境和长江不同,渔业资源主要问题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因此禁渔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不同,不可能是单纯的一禁了之。
太湖有其非直接通江的自然生态属性,而且太湖是蓝藻频发的富营养化湖泊,每年捕捞带走总氮235.8 吨,总磷55.8吨t,对转移水体的营养盐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太湖三白”是区域特色,也是文化名片,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渔旅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太湖的退捕不是退而不捕,而是以退为捕,重新科学规划,将渔业资源在水环境调控和生物资源保护中的作用发挥得更大。
初步构想是,在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施长期禁渔,和长江十年禁渔的政策有统一性和一致性。在除了保护区以外的宽阔水域,应该先是退捕退渔民,接着充分评估渔业资源现状和主要鱼类生物学特性,借鉴国际捕捞学经验,建立符合科学的渔业资源水质调控政策,包括增殖放流量、品种搭配,捕捞间隔时长、捕捞量、捕捞季节和捕捞品种等。
文汇报:鱼类保护和渔业开发,真的很难取得积极的平衡吗?对于退捕的下半篇文章,您有何建议?
谷孝鸿:鱼类保护与渔业资源开发表面看起来确实是矛盾的,但鱼类保护的意义也正在于更好的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鱼类保护与渔业开发是可以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这也是科研机构与政府部门一直努力的方向。只是在不同的时期稍微有些倾斜。
而对于下半篇文章,从退渔政策的完成到渔民转业安置真正的落实,从退渔实施效果的跟踪监测评估到鱼类资源恢复政策与措施的制定与完善,以及满足民众特殊需求及渔文化传承的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探讨等,都需要一步步推进。这很关键的前提是对太湖目前的水环境状况、渔业资源存量和生态修复措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文汇报:太湖退捕后,可能会设置“护渔员”这一公益性岗位。对于这个新职业,您作何评价?
谷孝鸿:其实,我认为渔政人员就是法定的护渔员,只是目前这个队伍的力量配备还不够,需要进一步补充,但补充的前提是需要全社会的共识,管理的前提是宣传到位,完全依靠所谓的限制管理是管不住的。
这也体现了太湖渔业管理思路上的转变。过去,渔业管理主要依靠渔政管理人员,工作重心更多的放在事后的惩罚上,此时,渔业资源已经受到了破坏。未来的管理有望前置到保护上,未雨绸缪。
水体和山林、草原不一样,她是隐蔽在水下的,直接感觉不到,需要的专业性更强,水环境的安全保障更高。渔业资源管护需要有丰富的经验。现在太湖渔管会有渔政处专门从事湖上偷捕行为的执法,可能还远不够。将来可以将退捕渔民适度吸纳到护渔的队伍中,这是一批经验丰富的渔民,通过教育培训,他们可能成为太湖渔业资源的守护者。
文汇报:太湖退捕后,渔业资源恢复的前景如何?
谷孝鸿:关键要考虑恢复的内涵,作为不通江的湖泊,未来很难有很多原先已经在太湖消失或绝迹的渔业品种出现,但通过限捕、禁捕,鱼类生存的生态条件得到改善,一些优良和土著品种会得以恢复,加上合理鱼类结构调控到位,鱼类小型化的问题会得到改善,大型鱼类保持一定的比例会得到优化。
长江十年禁捕是从江湖河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环境保护与改善的角度发力的具体措施,目前也正在启动禁捕措施的效果评价等工作。太湖不同于长江,太湖作为非直接通江的大型浅水湖泊,其生态系统特征和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有别于一般水体。太湖的渔业资源整体以小型鱼类占优势,现存生物量较大,大型鱼类以及鱼食性鱼类较少,小型鱼类的增殖通过食物链效应对浮游生物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带来了对水质的影响。因此,退捕后,从生态和渔业的角度,还是要适当适宜的科学捕捞,科学调控太湖渔业资源,朝着有利于水质改善和渔业资源保护的方向努力。
文汇报:有些人说,退捕之后,特色渔文化的传承等会受到影响,对此,您怎么看?
谷孝鸿:渔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太湖的渔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灿烂的太湖文化之一,从范蠡荡舟到如今的 “太湖三白”,太湖的渔文化需要我们每个人守护和传承。目前太湖计划建立渔博馆,将太湖丰富的鱼类资源、悠久灿烂的渔文化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宣传普及。
渔文化的传承需要“渔”来支撑,但太湖的渔文化,也不仅仅是太湖捕捞或放流。太湖渔文化的文章可以做大做强,需要从渔业-生态-经济的维度,围绕水和渔业去拓展和创新。今天的退捕,是为了换未来子孙后代的年年有鱼,从真正意义上守护渔文化,传承渔文化。
(作者:赵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