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建人工鱼巢,为长江鱼儿筑“产房”!
珍稀特有鱼类的增殖放流和人工鱼巢、鱼礁建设是修复长江(重庆段)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9日,重庆市林业局消息,随着温度的慢慢回升,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的鱼儿们已“谈婚论嫁”,甚至有了爱情的结晶。
近日,重庆市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邀请了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相关专家对重庆人工鱼巢进行验收,发现鱼儿已产卵。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今年在自建人工鱼巢11500平方米、人工鱼礁400立方米的基础上,与江津区人民法院、林业局合建人工鱼巢35000平方米,与九龙坡、江津和www.ixyzz.com三区的林业局、农业农村委一起合建人工鱼巢26000平方米,共计725个单元(10米×10米)72500平方米。
长江重庆江津段鸿鹄护渔志愿队队长刘鸿介绍,每年3到6月是鱼类产卵期。通常情况下,鱼儿会将卵产在江边岩壁的青苔上,但因其附着力不强,被水流冲散后会大大影响成活率,人工鱼巢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志愿者们将水游草捆扎成束,一束束用竹框架固定起来,再将一个个这样的竹框架投入江中,用竹竿连接成网格,人工鱼巢就建成了。
刘鸿称,人工鱼巢起到了水草的作用,粘附性强,鱼儿在此产卵成活率高,还能避免其他天敌的袭扰。同时,人工鱼巢靠近岸边,远离主航道,既利于鱼卵孵化,也不会影响正常航运。
“除了加强人工鱼巢建设投放,我们还合理布局,在保护区重庆段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选择生境适宜,便于照看管护的历史产卵场进行建设投放。”重庆市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王维介绍,人工鱼巢将为保护区内静水或缓流环境产粘性卵的鲤、鲫、鲂、鳊、鮊、鯝、鲇、黄颡鱼等30余种鱼类的繁殖提供安全稳定的场所。经专家评估,72500平方米的人工鱼巢预计产卵可达7亿粒,孵化鱼苗可达5000万尾,生态效益可观。
下一步,保护区将根据水生生物保护和水域生态修复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水生生物保护工作,修复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和关键生境的生态功能,努力促进保护区内水生生物资源有效增加。
(来源:重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