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刀鱼:价格飙升百倍,却一条难求!
1、丰饶与危机的转换。长江在我国鱼类资源储备里扮演有重要角色,其中的刀鱼、河豚、鲥鱼是长江所有鱼种里的明珠,因味道鲜美,被形象地称为“长江三鲜”,但最有名的刀鱼此时却处在灭绝的边缘。
历史上的刀鱼,早就声名远播,但并不是稀缺之物,六七十年代清明节前后,生活在长江两岸的人们都有机会品尝。渔民一网可捕获5/6百斤,再拿到集市售卖,价格低廉,也不必“争相购买”。据材料显示当时的年捕捞量基本都在百吨、千吨以上,其中1973年更是达到惊人的3750吨,这一数值保持了40多年未曾打破。
刀鱼供给充足,所以人们挑选刀鱼专门挑选味道鲜美、纯正的江刀。原来里面大有讲究,按照刀鱼活动、栖息的水域,可把刀鱼大致分为海刀、湖刀、江刀。海刀,顾名思义已经较长时间在海口附近活跃,而湖刀绝大部分时间栖息在湖里,只有江刀完成了整个洄游过程,这时附着江刀身上的盐分已经褪尽,正处在性发育的成熟期,所以时间要求极为苛刻,尽量选择清明节前后吃食,江苏当地有句形容江刀的俗语恰为贴切:“清明节前骨如酥,清明节后骨如铁”。江刀尚且如此,海刀、湖刀的味道可想而知。
但这样的“幸福”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1973年之后刀鱼的捕捞量连年递减,10年之后的1983年捕捞量已跌至370吨,但衰减的势头却未停止,等到了2011年捕捞量已经降至12顿,这个产量不及60/70年代的一个零头。年过六旬的老渔民忙活了一天,只收获了两条不足2两的刀鱼,又重新放入了江中。
物以稀为贵,加之人们对长江鲜味地追逐,刀鱼价格猛涨。2012年江苏张家港市村民曾捕获一条长45公分、重325克的“长江刀鱼王”,拍出5.9万的天价,相当于每克182元,而这恰是市场对刀鱼价格的真实写照。像二两以上的普通刀鱼,也能卖到1斤8000元的高价,当然这里面有刀鱼数量稀少的原因,商家的推波助润、恶意炒作也起到不好的作用。
2、刀鱼减少的原因。刀鱼数量减少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单纯把责任推给捕捞者,并不合适,虽然他们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上文提到到5/6两的长江刀鱼王,在60/70年代常见,刀鱼的捕获标准设置得也较高,需要达到二两半以上才能卖出好价钱,因此渔网的网眼普遍偏大。但现在刀鱼数量少、价格高,现实利益的驱使下刀鱼标准一降再降,如今满足2两就算一条合格的刀鱼。为获取更高的收益,许多捕鱼人的网眼把半两的刀鱼也能轻松网住,别提一些电鱼设备的使用。刀鱼性情暴躁,柔嫩娇贵,只要是经过网眼的束缚、电流的击打,不多长时间便失去活性,所以执法人员多次组织打击偷捕者。
偷捕者固然可恨,但若大的长江水面,他们的破坏度有限,真正把刀鱼推向灭绝边缘的,还是江水污染、产卵场所破坏、洄游路径阻断等因素。长江两岸工厂林立,而我国法律建设恰处于完善阶段,生产污水排放至长江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另外长江支流众多,各支流的污水最终又汇集到长江,污染程度进一步加深。
数据显示,仅三四十年时间里,长江纳污总量占据全国第一的位置,1999年是200亿吨,2012年达到330亿吨,相当于每年把一条黄河水注入长江,污染力可窥一般。单单2003年污染带已延伸至600多公里,刀鱼对水质的要求极高,意味着刀鱼的洄游距离不断缩减,生存区域一再压缩。从长江口至洞庭湖区段,自古是刀鱼主要的产区,超过6两的长江刀王多出自这里,但90年代初,湖北段、江西段先后不再发现刀鱼活动的痕迹。
洄游受阻,意味着无法正常产卵、繁衍。研究人员追踪研究发现,刀鱼的产卵地主要集中在洄游路线中的河流与江水的汇合处,但这些地带逐年被水闸、水电站等设施代替,刀鱼卵的附着水底的多被硬化。刀鱼失去了产地,是导致刀鱼数量大批量衰减的重要原因。
3、刀鱼恢复正在进行。2015年之后,长江水资源、鱼资源的恢复,提升至空前的高度。林立长江周围的重工业污染源,逐步停产、关停,无疑为长江水质提升起到关键作用。2021年为期10年的全水域禁捕正式实施,意味着任何形式的捕捉方式都要被禁止,包括扬竿施钓,这为鱼资源的恢复发挥重要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良好的政策贵在实施,否则只能沦为空谈。
另外长江刀鱼较高的价格,早已吸引嗅觉敏锐的商家投入到刀鱼的养殖中,比如江苏镇江已经突破刀鱼养殖、繁育的瓶颈,困难是肉质口感与野生刀鱼存在差距。其实并不难理解,正如前文所讲,长江刀鱼需要历经洄游完成整个过程,而养殖只是停留在“圈养阶段”,摄食的食物也是以小鱼、小虾为主,缺少自然环境中的野味,所以有难度属于正常现象。但正因为有难度,长江刀鱼才能卖出这么高昂的价格。那么如何成功模拟出野外水域下的刀鱼生长,谁就能打开财富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