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的困境:100万吨“渔业蛋糕”,越南是最
说起北部湾渔场,老一辈的人肯定都耳熟能详。和舟山渔场一样,北部湾渔场也属于中国传统的“四大渔场”。根据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资源调查推算,北部湾内有90~100万吨左右的海鲜可供捕捞,每年可以输出30万吨以上的优质海产品,是名副其实的“国民鱼塘”。
从地理位置来看,北部湾北临广西,东部是广东的雷州半岛,东南与海南相接,西部则是越南,是一个半封闭性的浅水海湾。据资料记载,北部湾出产900多种鱼类和200多种虾类,其中就有不少亚热带及热带的高档经济海产,比如蓝圆鲹、海鳗、马鲛、鲷鱼、长毛明对虾、斑节对虾等等。
北部湾的渔业资源极为丰富,先后孕育了10多个重要的经济渔场,而且海底地貌非常平坦,一年四季都适宜生产性捕捞,尤其适合开展拖网作业。然而和舟山渔场一样,目前的北部湾渔场也陷入了“无鱼可捕”的尴尬局面,很多传统渔民纷纷转业,告别了这个辉煌了40多年的“黄金渔场”。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部湾的渔业资源还非常稳定,但是长期的过度捕捞很快就使渔业资源走向了衰退。调查显示,从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年间,北部湾海域底拖网的渔获密度下降了70%以上。曾经的优势物种,比如红笛鲷、黑印真鲨、长棘银鲈的资源储量已经严重衰退,甚至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北部湾出产的海水鱼个头普遍偏小,经济价值也因此变低。渔获物的低龄化、小型化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也是渔业资源衰退的直接反映。
众所周知,海里的鱼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适当的开发才能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国内的渔业专家曾经估算,北部湾地区最适宜的捕捞强度为60万千瓦(对机动渔船而言),超过了这一标准就属于过度开发。
然而截止到2017年,北部湾地区(广东 、广西、海南三省)的机动渔船已经达到了9.6万艘,总功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16万千瓦,几乎达到了标准强度的7倍。更可悲的是,这种超负荷的渔业开发已经持续了30多年,在这种背景下,北部湾渔场走向没落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为了恢复北部湾的渔业资源,当地渔业部门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划定底拖网的禁渔区、设定幼鱼幼虾的保护区、在资源修复区开展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等等。在1999年,我国还实行了南海伏季休渔制度,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渔业资源衰退的进度。
另一方面,为了减少渔民带来的捕捞压力,我国从2002年开始对海洋捕捞渔船进行管控,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每年相关的补贴就发放了2.7亿元。
即便如此,北部湾的渔业资源和上世纪70年代相比还是差了很远。国内有专家指出,北部湾的渔业资源迟迟不见恢复,这和南海周边国家的“自由开发”有很大关系。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提出:世界各国对其200海里内的渔业资源拥有优先开发的权利。按照这一标准,中国和越南都有权对北部湾进行开发——事实上,中越两国的渔民也正是这样做的。
历史上,中越两国的渔民一直在北部湾海域共同作业,两国的渔民也经常跑到对方的渔场开展捕捞活动,双方的水产贸易联系也相当密切。然而,这种合作一般都停留在共享“渔业蛋糕”这件事情上,而在资源修复的问题上,两国迟迟无法达到共识,这也给北部湾的资源养护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除了“合作”,双方也爆发过不少摩擦和冲突。之前有媒体传出,中国渔民曾在北部湾正常作业,但却遭到了越南武装部队的袭击和扣押。与此类似的渔业冲突还有不少,这一切都使得北部湾的管理成为了一个难题。如何合理、公平的开发北部湾,自然也就成为了中越两国之间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关于北部湾的划界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在此之后,中越两国又经历了3个阶段的谈判,前后跨越了27年。终于在2000年,两国正式签署了北部湾划界协定,公平地解决了渔业争端问题。
北部湾的划界虽然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但也使我国北部湾的渔民失去了50%以上的作业水域。值得欣慰的是,中越两国根据北部湾的渔业资源特征,协商设立了一个面积为3.3万平方公里的“跨界共同渔区”——在这一区域内,两国的渔民可以相互监督、共同作业,同时也保证区域内渔业资源的良性发展。
然而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北部湾的“出路”已经不在于传统的渔业捕捞,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个半开放性的海湾,北部湾和外界水体的交换较少,出产的海水鱼也基本上是北部湾所特有的,并且大多数鱼类只在湾内洄游繁殖——这也就意味着,一旦渔业资源遭到破坏,就再也无法从其他海域中得到补偿。
因此,即便中越两国能够联合起来开展资源恢复计划,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果。更何况,越南目前位于东盟国家的第三阵营,经济发达水平还不及我国的海南和广西,因此越南的渔业部门在北部湾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的“觉悟”并不高。
既然不能指望越南,那么北部湾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其实,北部湾的发展方向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休闲渔业。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北部湾位于西南、华南以及东盟经济圈的结合区域,是我国面向东盟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因此客流量并不是问题。
其次,北部湾地区的气候条件宜人,非常适合休闲度假、旅游观光。这里年平均气温在22℃左右,琳琅满目的海产品也可以进一步刺激游客对高档海鲜的消费。
更值得一提的是,北部湾近岸还有着独特而悠久的渔业文化,各地的渔村、渔港都保留着独具一格的渔业文化遗产,比如婚俗文化、节俗文化等等。此外,渔船服饰、渔事渔会、渔谚渔歌也是另一笔隐藏的财产,利用这些特色“渔文化”发展“渔家乐”大有可为。
在中国近海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的大背景下,如果不采取像长江流域那样长期的禁渔制度,近海的渔业资源很难有根本性的恢复。在这种背景下,适当开发休闲渔业、增加渔民的收入或许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