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第一人工湖”——从升钟水库到升钟湖
蜀人治水,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蜀郡太守李冰,就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组织百姓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的岷江出口处,修建了中国早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历经两千三百多年的风雨,都江堰经久不衰,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等多种功能。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都江堰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有“西南第一人工湖”之称的四川省南部县升钟水库,则是李冰子孙们在当代的一个杰作。
升钟水库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西北部,横跨南部、阆中、剑阁三地,相接于剑门蜀道。该水库于1977年12月正式动工修建,1984年7月竣工。水库流域面积1756平方公里,总库容13.39亿立方米。升钟水库是四川省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供水、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的一等一级水利工程,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水库。
1950年代,国家大规模整治黄河、淮河和海河,全国许多省都搞了大型水利工程。与其他省相比,四川的水灾相对不重,所以,当时四川没有向国家提出水利建设方面的项目。而修建一座大型水库,抗御频频发生的旱灾,却一直是南充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1953年2月,西南水利部、四川省水利厅派工程技术人员对嘉陵江干流及其支流进行勘查,完成了《四川省嘉陵江水利工程勘查报告》,提出在嘉陵江支流西河中游的南部县升钟镇修建一座大型水库的规划。1959年12月,四川省委批准修建升钟水库。1960年4月7日,南充地委、行署召开修建升钟水库誓师动员大会,抽调干部一百七十名、群众三千三百人进场施工。因工程量巨大,加之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开工不到三个月就停工了。
俗话说:水兴则百兴,水利则百利。1971年10月,面对严重干旱,南充人民迫切要求复工修建升钟水库。1972年4月,国家水利电力部副部长钱正英率工作组到南部县调研,听取汇报,研究复工方案。1976年6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修建升钟水库工程。1977年12月,来自南充地区各县(市、区)的三万多名民工,自带口粮、蔬菜和劳动工具赶赴南部县,升钟水利工程全面动工。
升钟水利工程的建设方案是:在南部县升钟镇西河中游的两山之间筑一座大坝,将河道拦腰切断,把西河上游的水蓄积起来,形成一个容水面积达八万多亩的“人造平湖”。由于水库位于山区和丘陵地带,渠道蜿蜒于群山之中,开凿十分不易。有人曾将其比喻为“水利建设中的成昆路”和“巴蜀大地的红旗渠”。
当时,开凿导流隧洞,既无电钻,又无电灯,民工们就拿煤油灯照明,用钢钎铁锤向岩石开战。后来有了电钻,又缺通风设备,放炮后,硝烟很久不散,民工们在斗车上加挡席,在洞内推进推出,以此震动空气排除烟雾。但是,隧洞不断掘进,延伸到一百多米的深处后,硝烟难以排尽,进洞作业时常常被呛得头昏眼花。尽管这样还是没有人退缩,民工们创造了在无通风设备的情况下,深入隧洞261米处连续作业的奇迹。
几度春花秋月,数载风雨兼程。经过艰苦奋战,1984年7月,升钟水库工程胜利完工。1986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自书写了“升钟水库”的库名。近年来,人们给了升钟水库一个时尚的名字“升钟湖”。2009年10月,在升钟水库举办了“中国升钟湖首届钓鱼大奖赛”。从“升钟水库”到“升钟湖”,这座西南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
照片选自“老照片数字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