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养一条三文鱼,咋就这么难!?
前段时间爆发的“进口三文鱼疫情”事件,让国内的三文鱼经销商和消费者都有点蒙圈了,虽然很多从业者都知道,三文鱼只是个背锅的,事情总会过去,市场仍会恢复,但作为全球头号水产养殖强国,我们这么牛,为啥不自己养殖三文鱼呢?其实,国内的水产养殖业对于实现“三文鱼自给”一直没有放弃探索和努力,无奈现实却是非常“残酷”。
从1998年到2018年间,中国的冰鲜三文鱼进口量从2千吨提升至8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惊人的20%,虽然从总量上来说,我国2018年的8万吨年进口量,距离欧盟的100万吨和美国的45万吨差距明显,就连巴西的10万吨也还有2万吨的差距,可如果从发展潜力来看,中国市场在今后几年,无疑会是是全球众多的三文鱼养殖企业的主战场,而国内水产养殖业怎甘心缺席这场盛宴。
水温太高?
嗅觉灵敏的国内企业,早就闻到了三文鱼散发的“香味”,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大连、烟台等地就开始不断尝试三文鱼养殖,人和钱都到位了,却独独差了一个“地利”,一直没有成功。我国虽然有长度超过1.8万公里的超长海岸线,可大部分都处于温带,而三文鱼,作为一种冷水鱼,根本无法熬过高温的夏天。我国作为近海水产养殖强国,就因为这个原因一直无法在三文鱼养殖上实现突破,只能干看着挪威、丹麦、智利等国家靠养殖三文鱼赚得盆满钵满。
近海不行,就往远了找,而远了还真有合适的,这就是有名的黄海冷水团。黄海冷水团又被称为黄海中央水团,位于黄海中部,只存在于夏秋季节,覆盖海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拥有5000亿立方米的水量,水温保持在4.6℃-9.3℃,而且水层的溶氧量也不低于水产养殖需要的每升5毫克,水质也达标。一般要满足这样条件的冷水团基本在低于海平面100米-200米深度的位置,而这个黄海“冷水团”却是在海平面以下20米-30米位置,这给实施三文鱼养殖大大缩减了成本,让国人看到了曙光。黄海冷水团,给养殖三文鱼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
“国之重器”
黄海冷水团很早就发现了,虽然理论上可以用来养殖三文鱼,可要真正落地实施,却需要克服太多的困难。首先就是远离陆地,黄海冷水团距离最近的陆地的直线距离在130海里(240公里),虽然不算太远,却比如今大多数成熟的近海网箱养殖远了很多,给各项补给和作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再者,冷水团在海平面以下,需要将网箱根据水温变化不断调整远海深度才行;最主要的是,我国在远海养殖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基本为零,而且还是养殖有难度的三文鱼,只能一步步自行摸索前进。
终于,2018年5月4日,“深蓝1号”,中国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在青岛建成并交付。这座“深海渔场”,承载了升级我国“蓝色粮仓”的重托,是我国水产养殖现代化进程中的浓重一笔,称其为“国之重器”是一点也不为过。建设投资1.1亿元,网箱周长180米,高38米,重约1400吨,整个网箱养殖水体相当于40个标准泳池,设计年产量1500吨,可同时饲养30万尾三文鱼。
“深蓝1号”可依据水温控制渔场升降,潜水深度可在40米到50米调整,从而让鱼生活在适宜的水温层。除了这个全潜式养殖设备技术上的突破,“深蓝1号”还有鲨鱼防护、鱼鳔补气技术、死鱼回收、鱼群监控等多项核心技术,全都属于国内的自主研发的成果,拥有独家专利。如果这个项目成功的话,我们就离像养猪一样养三文鱼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出师不利?
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技术上也无可挑剔了,可最终还得接受实践的检验,看看拉出去之后,能不能养出“娇气”的三文鱼来。2018年7月,20万尾大西洋鲑鱼苗被投入了到位的“深蓝1号”,作为第一波测试,注定是充满波折的。2019年4月,“深蓝1号”被拖回威海港口维修,养殖的三文鱼被转移到别处。“深蓝1号”所有公司发言人表示,这次被召回的原因是网箱受到腐蚀和其他环境影响。
波折在所难免,而且也有部分业内人士始终对“深蓝项目”持怀疑态度,倒不是质疑“深蓝1号”的硬件能力,而是对这个黄海冷水团能否成功养殖三文鱼持保留意见,毕竟在温带海域养殖三文鱼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成功的先例。“深蓝1号”作为国内的首次尝试,困难很多,成果也不是短期可以看到的,但“深蓝2号”已经投入建设的消息,还是给这个项目打了一针强心剂,据说正在设计的“深蓝3号”还有直升机的停机坪。期望是美好的,可在没有吃到“国产”三文鱼之前,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至今,都还没有该项目的进一步消息。
海上不行,上陆地?
有这个想法再正常不过,因为国外的资本早就盯上了中国这个充满潜力的市场,而他们的切入点就是陆基(RAS)三文鱼养殖项目,计划在靠近北京、上海、深圳等几个超级城市周边建立三文鱼陆基养殖基地。RAS是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的缩写,也就是循环水养殖系统。说简单点就是用大型的陆上人工海水鱼塘来养殖三文鱼。别看这三个字母挺简单,可真要操作起来,难度却是比深海网箱养殖高出不少。虽然陆基养殖,可以很好地控制水温等各项物理条件,可离开了海洋这个大型的自然循环净化器,要让三文鱼有一个理想的封闭生长环境,只能依靠精准的技术支持了。
这里无需展开太多专业的术语,就能说明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原来在海水网箱里养殖的三文鱼,一旦出现鱼类疫病等问题,留给人们的处理时间大概有1-2周时间,只要处理及时,就不会出现大范围的养殖事故。可一旦到了封闭的陆基饲养环境,所有设备都是通过养殖系统控制,一旦出现问题,留给人们的反应时间就大幅缩短了,基本以小时为单位,甚至个别问题,如果两个小时内不妥善解决,就得面对全池鱼死绝的境地,这对养殖企业的资金和技术要求是非常高的,而对于国内刚刚起步的三文鱼养殖业来说,涉足陆基三文鱼养殖是非常不现实的。
虹鳟?
虹鳟鱼算不算是三文鱼,已经没有讨论的意义了,反正市场不是那么容易被骗过去的。虽然国内近几年国内虹鳟鱼养殖已经日渐成熟,产量也上来了,可为啥没传出虹鳟鱼取代部分三文鱼市场的消息?就是因为虹鳟无法取代三文鱼啊!抛开颜色和口感不说,淡水养殖虹鳟鱼的寄生虫风险比大西洋鲑鱼的高了好几个等级,可以负责任地说,虹鳟鱼并不适合生食,所以取代也就无从谈起了。
结语
短时间内,也就是1-2年内,国人要吃到本土养殖的三文鱼基本还是很难实现的,虽然“深蓝项目”被寄予厚望,而且非常有可能实现国内养殖三文鱼零的突破,可对于国内这个日渐庞大的消费市场,只能算是聊胜于无。排在“深蓝项目”之后,最后可能接棒的就是以国外养殖公司主导的陆基三文鱼养殖项目。资金和技术不是问题,如何在国内落地才是最大的阻碍。三文鱼这种被公认的优质食物,国内目前短期还是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只能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