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1980年中国首次在长江捕获活体白暨豚及其
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物种。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鳍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白鳍豚又称白豚、白鳍豚、白旗。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鲸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为中国特产的淡水齿鲸类动物,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在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中也有发现。
在1980年1月12日(农历1979年11月25日),湖南岳阳陵矶捕获了一条活的白鳍豚。
白鳍豚
正在捕抓白鳍豚
1980年1月12日,湖南岳阳陵矶渔业生产队在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口捕获了一条活的白鳍豚,身长1.5米,重65公斤,这是我国当时捕获的第一条活体白鳍豚,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活体白鳍豚。
为了开展对白暨豚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于1978年9月成立了白暨豚生物学研究组,并在长江中游四次考察了白暨豚的生活环境和生态习性。
1980年1月12日,湖南岳阳城陵矶渔业捕捞队捕获一头白暨豚(雄性),体重36.5公斤,体长约1.45米,约一岁。 当天晚上水生所人员就运回至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护养(耗时5小时50分钟)。
研究所工作人员给它取名叫“淇淇”。当时“淇淇”身负重伤,除身体多处擦伤和勒伤外,颈背有两个直径四厘米、深八厘米的伤洞(渔民钩伤),两洞相连,在第十天伤口严重化脓,危在旦夕。经科研人员与北京动物园兽医日夜抢救之下成功挽回生命。【1981年《白暨豚“淇淇”饲养成功》】1984年“淇淇”身长189厘米,体重175斤,进入青春期。
其实早在1980年救起“淇淇”时科研人员等就希望尽早为其捕捉一头配偶或伙伴,1982年“淇淇”有了雄性表现,1983年更为明显。
1981年3月3日晚江苏太仓县境内渔民发现一头雌性白鱀豚在长江边搁浅,后安全运回至南京师范学院饲养池,取名“苏苏”。
1985年10月上旬,西德杜易斯堡动物院院长格瓦尔特博士乘船洞庭湖附近考察时断言:“中国人在八十年代没有先进的捕捉白暨豚的技术设备,要想在长江活捕白暨豚是不可能的。”1986年3月31日我国科研人员与渔民兄弟们成功落网9头白暨豚,但只抱走其中两头——“联联”与“珍珍”,由武汉空军直升机直接运回珞珈山下生物养殖场,“珍珍”(时1,5米,59.5公斤)即后来“淇淇”的伴侣。
1980年4月23日发于澄建
“淇淇”颈背部伤痕清晰可见
同上
这里伤口就好多了。
同上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正在为它治伤。
同上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正在为白暨豚作心电图测量。
同上
照料白暨豚“淇淇”的姑娘在喂它新鲜小鱼。它每天要吃小鱼两公斤左右。
同上
白暨豚有着特别发达的声纳系统,它听到人们的声音就会游过来,在池边打圈、嬉游。
同上
两位工作人员把白暨豚抱出水面,准备给它治伤和进行科学测试。
1981年1月15日 李一方
白暨豚淇淇现在正安逸地在专门为它建造的新居过冬。淇淇的新居座落在武汉东湖湖畔、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关桥养殖场。饲养池模拟长江水域的水质条件,面积一亩,水深5米,建有实验池和清池换水的设备和科研人员观察设施。
同上
图为饲养人员在为淇淇精心配餐。
1981年3月13日 丁峻
一头雌性白暨豚在江苏太仓县境内的长江边搁浅,1981年3月3日晚被当地渔民发现。现已安全运抵南京师范学院饲养池,由科研人员精心饲养。这头白暨豚身长1.71米,体重55公斤,被定名为“苏苏”。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科研人员在观察白暨豚的生活习性。
同上
这是饲养人员将性情温顺的“苏苏”抱出水面。
1986年3月31日 何楚华
1986年3月31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长江中游的湖北监利县江段捕获两头活体白暨豚。前者为雌性,体重59.5公斤【珍珍】;后者为雄性,体重110.75公斤【联联】。
新建的白暨豚馆 1993年1月10日 于澄建
两套先进的水处理系统是由日本协力集团提供的
科研人员对淇淇保护研究
我国唯一人工饲养的白暨豚“淇淇”,迁进了专门为它建造的现代化新居。这个新居由国家拨出专款并得到日本协力集团(JICA)资助,共投资1060万元,它是目前世界上一流的淡水豚馆。新居坐落在湖北武汉东湖之滨。“淇淇”经过科研人员12年的精心饲养,现在体长已达2.05米、重125公斤,它每天需吞食10公斤淡水鱼。
【来源:1987年《活捕白鳍豚纪实——为了科研和人工养殖白鳍豚》,本文图片版权归新华社及相关记者所有】
中国1978年开展白鱀豚保护研究以后,一共饲养过9只白鱀豚。另外成功捕获后又放生一只。饲养人类以前知之甚少的物种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显然,区区9只白鱀豚对于积累饲养经验,对于通过迁地保护挽救一个物种而言是太少了。
现在,单纯通过迁地保护而保存白鱀豚物种的希望已经基本不存在了。然而如果能够找到可能还存在的白鱀豚个体,至少保留下它们的体细胞,那么以后还有恢复物种的希望。
被公众广泛忽视的一个事实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能够保存下任何白鱀豚个体的活细胞。淇淇也仅仅是留下了死后多时才进行了普通冷冻保存的部分内脏。这样的细胞,用于克隆,是十分困难的。
一些新闻报道所说“也许已经该进入‘后白鱀豚时代’了。即使永别仪式被提前,本质上也没什么大错。”, 显然并不十分正确,因为如果能够找到白鱀豚残余个体,人类至少还可以保留下白鱀豚的体细胞。
9只白鱀豚简历
淇淇:
与淇淇同时捕获的大白鱀豚:
苏苏:
容容:
江江:
联联:
珍珍:
与珍珍和联联一起捕获的大白鱀豚:
峡峡(生前未正式命名):
1998年在上海捕获的白鱀豚(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