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地处九江、南昌、上饶三市,湖泊面积为4070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鄱阳湖古称彭蠡,彭泽,彭湖;距今约2亿多年,受燕山运动影响,湖北、安徽境内的黄梅、宿松、望江一带形成断陷,成为湖盆的雏形。此后,新构造运动使湖盆形成了彭蠡盆地,继而成为河网交织的平原洼地。西周时已形成彭蠡泽,并不断向南扩展到江西湖口一带,开江穿湖而过。三国时期,逐渐演化为今日鄂、皖境内龙感湖和大官湖,并不断南侵,逐渐扩展演化为鄱阳湖。隋末唐初,始有“鄱阳湖”之称。
鄱阳湖洪枯水位面积变化大,在2580—5500平方公里之间,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水,流域面积16.2万平方公里,组成鄱阳湖水系,平均水深6米,湖泊蓄水量250—300亿立方米,相当于洞庭湖容积的1.6倍。鄱阳湖接纳五水后,自江西湖口注入长江,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总和,约占长江入海总量的五分之一。湖泊可蓄纳江西省境河流的大部分洪水,滞洪期可达1个月,对减轻长江下游洪灾十分有利。湖面南宽北狭,南部宽约50—70公里,北部狭处仅5—15公里,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湖。
浩瀚的湖水,从这个葫芦颈的大孤山旁流过,在九江市湖口县注入长江,长江从湖口开始进入下游河段。 湖口,亦是长江中游与下游河道的天然分界处。
鄱阳湖湖周有五水来相会,北端与长江相通。由于鄱阳湖地势高于长江,主要与“五水”起调节作用,一般汛期可调蓄洪水100亿立方米,枯季入长江水量可达200亿立方米,每当长江流量最小的1、2月份,鄱阳湖可以400—500立方米/秒的流量补充长江的水量,对长江下游的枯季航运十分有利。称鄱阳湖为调节长江洪水的天然水库是当之无愧的。
鄱阳湖水面宽阔,水温适度,年平均水温在摄氏1 8度左右,加上水草丰盛,水质肥沃,浮游生物众多,饵料充足,不仅利于湖泊型鱼类栖息、繁育,还吸引了部分浅海鱼类溯江入湖来产卵、觅食,成为蕴藏极其丰富的天然鱼库。鱼类多达22种,特别是肉嫩味鲜的银鱼和鱼中上品的鲥鱼,更是古今鄱阳湖长盛不衰的名特产品。栖息于水中的珍稀动物白鳍豚,曾在鄱阳湖留下身影,另一种江豚动物,也常常成群结队出没。
鄱阳湖又是候鸟越冬栖息之地,有水禽150种,每年不少于20万只珍禽候鸟来此越冬栖息。白鹤、东风白鹳、小天鹅、白枕鹤、灰鹤等均为珍贵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总数达4000只以上,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95%以上。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60%在鄱阳湖越冬。因此,鄱阳湖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每当秋去冬来,候鸟就拖家带口从西伯利亚飞来,从我国的北方飞来,从青海湖上飞来,在这里度过冬天。冬季枯水期,鄱阳湖裸露出广阔的草洲湖滩,草洲面积可达200万亩,各港、汊、湾便独自成湖。候鸟们不仅在这里找到了美味佳肴,而且找到了广阔的自由活动的空间。
鄱阳湖五大支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数赣江最大,发源于赣闽交界处的武夷山,纵贯江西省南北,全长766公里,总落差937米,流域面积83500平方公里,占鄱阳湖流经面积的一半左右。在万安县附近有100公里河段,滩峡断续分布,形成著名的“十八滩”。
鄱阳湖周围镶着平畴万顷、沃野千里的鄱阳平原,面积约两万多平方公里,是江西省重要的粮仓,素称“鱼米之乡”。
鄱阳湖年平均淤积量远小于湖南洞庭湖,1967年时,湖泊面积3960平方公里,跃居我国淡水湖的榜首。但其湖泊面积也在萎缩,1954—1967年,湖面缩小1 09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缩小约84平方公里。因此保护鄱阳湖也刻不容缓。
鄱阳湖的风光也妩媚迷人。
阳春三月,江南草长,鄱阳湖畔茵茵一片,柳叶似剪刀裁出,燕呢喃,莺啁啾,从千山万壑钻出来的桃花水,蹦蹦跳跳地向鄱阳湖涌来,湖面渐渐扩展到5000平方公里以上,一望无垠。
入夏时节,鄱阳湖出现了间歇性的平静,湖面碧波粼粼,渔歌唱晚。外沿的浅水湖,满眼清荷,争芳吐艳。
秋高气爽,四周一片澄黄,湖面渔舟穿梭,笑脸盈盈。
隆冬不寒,候鸟归来,草洲毕露,叽叽喳喳,一派欢腾。
在鄱阳湖和长江汇流处,两座山峰耸立江岸——上下石钟山,又以下石钟山更为著名。山似巨钟覆盖,山上怪石林立,江边石洞环生。每当微风拂浪,水石相击,洪钟声声。
鄱阳湖中还有些孤立的岩岛,最著名的是大孤山。地质学家说,它是冰期从庐山漂流下来的巨石,长期兀立江中被水流侵蚀而成。小岛上岩壁峻峭,林木葱郁,景色宜人。
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地上走的,岛上跑的,湖上划的、流的,处处风流处处景,鄱阳湖无论是她的内涵还是她的外表,雄居我国淡水湖之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