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中国人爱上水产品,对世界
香港《南华早报》11月16日文章,原题:中国对水产品需求不断增加,能否驶入可持续发展航道?
过去两个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欧洲和北美一小部分人口,一直依靠其他地区廉价而稳定的供应过着物质舒适的生活。通过努力将中国转变为中产消费经济,北京领导人肯定知道,这意味着全球汽车、空调、红酒的消费将成倍增加,但是否预料到这会在西方特权国家引起轩然大波?
笔者最近读到斯德哥尔摩应变中心的一个学者团队关于中国努力生产足够水产品来供应日益富裕人口的有趣研究。他们预测,尽管中国过去在水产品方面基本自给自足,但到2030年需求将超过供应——也许每年会达1800万吨。2018年全球总产量为1.79亿吨。这种情况下,中国“肯定会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水产品供应和市场产生影响”。
以前多数中国人以粗粮、豆类和蔬菜为生。如今他们加入西方饮食行列。尽管中国一直是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和贸易国,但与水产品的关系发生巨变。直到不久前,中国进口的大部分鱼都只是短暂地停留。大型加工厂会把鱼去骨切片,再出口到富裕西方国家。但随着富裕程度提高和城市化进程推进,中国人的饮食口味显著变化。他们对高质量安全水产品的概念包括野生、海洋和进口,特别是来自澳大利亚、挪威和北美等被视为干净水域的地方。这种转变对全球渔业影响巨大。过去30年来,海洋年捕捞量保持在每年9000万吨左右。
未来三个领域值得关注:一是国际渔业贸易形态可能发生巨变。中国将继续是最大水产品和鱼粉进口国,但会保留更多进口产品供国内消费。其次,中国可能推行“自己动手”战略,争取在公海上获得更大渔获量份额。这对中国增强海洋实力的雄心意味着什么?最后,中国可能投资别国渔业生产。这会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但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仍是个话题。
在西方富裕国家,一些人暗自希望中国人保持贫穷状态。但中国人不是这样了。由于其全球影响力和活力,中国对释放重构全球发展模式所需的变革性创新至关重要。
(作者:戴维·多德维尔,陈俊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