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访件 “唤”来长江鲟!
“5天时间,同一地方又发现110条。”短短5天,四川省合江赤水河流域多次出现长江鲟的身影,这让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们兴奋不已。
长江鲟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是我国长江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长江流域合江段全长64公里,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核心区。
几年前,船舶和网箱捕鱼,让这里的鱼儿面临生存危机。直到2017年的一封群众来信,改变了鱼儿的命运。
退捕禁捕
赤水河流域再现长江鲟
这次意外的收获,源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的为期20天的鱼类采样监测活动。
“10号那天打了42条,13号那天我又打到六七条,15日早上最多,又打捞了110条。”虽然事隔一段时间,但谈起这次收获,转产渔民李庆余仍显得很兴奋。为了协助鱼类采样监测,李庆余从10月5日开始就在不同江段进行鱼类采样。”他说,在30多年的捕鱼生涯中,还是头一回看到数量如此多的长江鲟。
时间回到2017年的夏天,有一批群众信访件被送到中央第五环保督察组。其中一封满是对四川省泸州市江河网箱养殖破坏生态环境的担忧。
紧接着,一场江河网箱养殖设施整治工作在泸州市全面拉开,其中涉及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及合江县。
经过摸排,泸州市发现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江河网箱养殖设施共62艘(处),其中,长江干流57艘(处)、沱江干流2处、赤水河5艘。随即,泸州市政府成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州段)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整治工作。
在编制文件、领导现场指挥、限制保护区过度捕捞、补充自然种群资源、帮养殖业主转产转业等一系列动作后,2018年3月底,保护区段内62艘(处)江河网箱养殖设施已全面取缔,完成83名捕捞渔民转产。
全方位保护
还鱼儿生态家园
除了全面整治江河网箱养殖,为了还鱼儿一个更生态的家园,泸州市还持续加码,对赤水河流域进行“全方位、无死角”保护。
以合江县为例,在重要河段安装了39个远程监控点,对区域内目标实行24小时监控,落实专人“一对一”监管,对县域范围内472艘自用船舶落实“一人一船”联系制度,以切实保护江河渔业资源;在赤水河流域全面实行砂石禁采,以切实保障行洪、通航、河势稳定;在沿线各乡镇组建保洁队伍,开展河道清洁2400余人次,清理河道水生植物、河岸垃圾等960余吨,疏浚河道10公里,以恢复河道自然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泸州市严格执行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段禁渔10年政策,不断加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保护区、叙永县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蔺黄荆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并依法处理违法违规行为,保护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
同时,先后对郎酒厂公司等20余家赤水河流域重点工业企业开展污染排查整治,开展赤水河流域非法码头整治,完成古蔺段17座非法码头的取缔拆除,停运合江段7座码头。
建设生态亮点
守护一江清水
长江鲟的回归,只是泸州市积极完成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的一个缩影。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出川最后一道关口,泸州肩负着长江生态保护的重大责任和使命。”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林兴说,在整治过程中,泸州市始终坚持把群众的认可和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路径,将工业思维与农业思维相结合,努力把环境问题的“痛点”变为生态建设的“亮点”。
近年来,泸州市以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为突破口,通过健全整改预警通报、典型案例曝光、行政约谈等工作机制,对进度滞后、整改效果不佳的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办事项予以督促推进;对已完成整改的任务,动态跟踪整改成效,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回潮。2019年,全市各级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年度整改任务全面完成。
为筑牢长江出川最后一道防线,泸州市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力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
“我们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珍稀野生动物来这里安家”,杨林兴对泸州市生态环境建设满怀信心。
(来源:中国环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