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运营:大连集群智慧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水产云—物联网智慧养殖云平台
小鱼壮壮水产养殖服务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渔业 正文
集群智慧云企服

重庆长寿湖养鱼历史回顾:长江“鱼王”落户长

来源: 编辑: 时间:2022-10-18
重庆长寿湖养鱼历史回顾:长江“鱼王”落户长
专利申请首选集群智慧云企服,全网冰点价,代写全部资料,零操心拿专利证书。微信:543646

长寿湖建场之初,渔场罗广斌场长(著名小说《红岩》的作者)听到传言:长江中的“腊子鱼”可长到千斤,堪称“鱼王”。他灵机一动,想把这个“鱼王”引进长寿湖试养。于是找到渔场水研所所长谢大敬征求意见。谢说:长江的“腊子鱼”有大、小两种,大者叫中华鲟,体大如牛,重可达千斤;小者名叫达氏鲟,体重也有二、三十斤。它们都是我国特有的名贵鱼类,引进成功的难度虽大,但值得探索研究。

于是,“金沙江鲟鱼调查”就列进了渔场水研所的科研项目计划。其目的是探索鲟鱼移入长寿湖的可能性,并为丰富鲟鱼繁殖生物学内容集累科学资料。

19589月,谢大敬带领鲟鱼科研小组一行7人,背起仪器行李,架着木船,航行于金沙江下游的急流险滩上。经过访问当地渔民和收集现场鲟鱼资料,在1959年写出了《金沙江鲟鱼初步调查报告》,在我国拉开了专项鲟鱼科研的序幕。

1963年初,重庆市科委将水研所提出的“金沙江鲟鱼生物学调查和人工繁殖研究”列为市级科研计划,并拨款予以资助。同年10月初,由柯薰陶、杨长荣带领刚从重庆市水产学校毕业分配来所的钱江峰、王兴文等奔赴金沙江下游江段,开展拉网似的中华鲟产卵场调查。113,杨长荣在金堆子江边一浅水碛坝的卵石上发现粘着孵化的中华鲟卵14粒,接着钱江峰等人又在岸边浅水滩上捞到刚孵化出膜的中华鲟仔鱼22尾,由此证明,金堆子是中华鲟产卵繁殖场。这是我国金沙江中华鲟产卵场的首次发现,也是水研所鲟鱼项目研究的重大阶段性成果。

以后几年,谢大敬、柯薰陶带领的鲟鱼科研组,又先后在金沙江偏岩子,三块石等中华鲟产卵场多处。曹靖等又在长江的合江江段清水溪和望龙发现了新的中华鲟产卵场。通过对产卵场产卵亲鲟的群体结构组成,亲鲟产卵条件、产卵场环境条件的多次现场观测,收集到一系列中华鲟繁殖生物学新资料,于1971年由谢大敬、柯薰陶写出了《金沙江中华鲟产卵场调查及其增殖措施的研究》一文,因涉及科技保密问题未予公开发表,只由重庆市科技局铅印成册,在国内交流。它以大量新的科学数据,丰富了中华鲟繁殖生物学内容,而在国内同行中受到好评。

渔场水产研究所,在中华鲟产卵场调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也开展了中华鲟、达氏鲟人工繁殖研究。他们在深入学习苏联鲟鱼人工繁殖先进技术中,紧密结合我国特有的中华鲟和达氏鲟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受试亲鲟捕自江河漫长的河段,试验基地流动性很大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既节约资金又方便可行的人工拴养催产试繁殖鲟苗的技术方案进行试验。

19721014,由柯薰陶带领田应培、陈东禹等人组成的鲟鱼科研组,在金沙江三块石江段,获性腺发育IV期的中华鲟雌雄亲鲟,成功地进行了拴养催产试验,孵化出鲟苗三万余尾,首创我国中华鲟人工繁殖记录。这批鲟苗经汽车运输500公里,放养于长寿湖水研所鲟鱼试验池中培育。

1972年到1976年之间的5年中,试用人工拴养催产技术,不仅年孵化中华鲟苗万尾以上,而且还针对拴养催产、人工受精以及仔鱼护养和稚鱼培育等技术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试验加以解决,使中华鲟拴养催产繁殖鲟苗技术不断完善和提高,在1976年用人工繁殖的中华鲟苗育成体长10㎝以上的幼鲟达20万尾。

19763月,水研所鲟鱼科研组在金沙江应用拴养催产技术,又先后对8尾性腺发育IV期的达氏鲟进行催产试验,催产率达100%,共获得受精鱼卵11万多粒,孵出鲟苗5万多尾,运到长寿湖鲟鱼试验池中培育。这是我国达氏鲟人工繁殖的首次成功。

1976101824日,水研所鲟鱼科研组在金沙江三块石,用拴养催产获得的中华鲟V期鱼卵与人工保存的达氏鲟精液受精,先后两次孵出杂交鲟苗(F1520尾运到长寿湖鲟鱼试池饲养观察。开创了我国中华鲟(♀)与达氏鲟(♂)人工杂交成功记录。

万里长江中的鲟科鱼类只有中华鲟和达氏鲟两种,而在1976年长寿湖的鱼池中,不但有长江“鱼王”、中华鲟及其同属兄弟达氏鲟,而且还有他们共同繁殖出的杂交子。于是长寿湖成为了长江“鱼王”家族移居的第二故乡。

长江鲟科鱼家族在长寿湖的大会师,标志着水研所原计划的鲟鱼研究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水研所并未就此止步,而是以此为基础,开展了难度更大的鲟鱼池塘驯化繁殖研究工作,在谢大敬主持下成立了由田应培、陈东禹等组成的鲟鱼池塘驯化繁殖试验研究组,分别对中华鲟、达氏鲟和杂交鲟池塘驯养繁殖立项研究。其中,“中华鲟池塘驯化养殖”列入国家水产科研计划。

1977年,鲟鱼池塘驯化繁殖科研组在长寿湖新渔村的鲟鱼试验中优选674年出生的中华鲟,专池进行池塘驯化养殖试验。到198910月对驯养存活的19龄,平均体重达51.5㎏的4尾中华鲟,注射催产药物进行试验的结果,有二尾雄鲟均排出了精液,其中一尾的排精量达150毫升,精子形态正常,活力很强。但雌鲟二尾均未出现排卵效应。这一实验虽未收到繁殖鲟苗的效果,但证明了中华鲟幼鱼必须下海肥育生长的遗传保守性已经被打破而被迫适应淡水池塘的人工生态环境。这就为中华鲟在淡水池塘饲养和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19783月,水研所鲟鱼科研组优选61976年出生的杂交子一代鲟幼鱼专池进行池塘驯化养殖试验,到19884月,经过十年驯养的杂交鲟平均体长1.8,体重48㎏时,在池塘中进行人工催产试验,孵出了杂交二代鲟苗1.5万尾,不但首创我国池塘驯化繁殖杂交鲟的成功记录,而且展现出了杂交鲟生长快、适应强等优良经济性状优势,为中华鲟和达氏鲟的经济杂交利用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科学资料,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19794月,水研所在1976年和1978年人工拴养繁殖的达氏鲟幼鱼中分别优选10尾和30尾开展池塘驯化养殖与繁殖试验。经过7年的精心饲养和观测,不但探明了达氏鲟在池养条件下的摄食、生长和发育特点,而且在19864月进行池塘人工催产试验中,孵出了鲟苗451尾,开创了我国达氏鲟池塘驯化繁殖成功的记录。这项重大科研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上海水产大学陆桂教授在评价书中写到:“该课题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不仅填补了国内对鲟科鱼类在池塘中驯化饲养和人工繁殖的空白,并已达到国内外的先进水平。驯养成功后,达氏鲟可望成为一种良好的养殖对象,所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料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为今后养殖,资源保护和增殖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美国水产专家格里比尔博士专程来长寿湖鲟鱼研究现场考察后手:“达氏鲟池塘驯化和杂交试验,不但在中国是唯一的成功,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流水平。”《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光明日报》以及国内一些水产专业杂志也对达氏鲟池塘驯化繁殖成功作了报导,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1992年在西南农业大学举办的有美、日等六国鱼类学家参加的“国际鲟鱼类学术研讨会”上,该会学术委员会主席谢大敬教授以“长江鲟科鱼类研究”为题,着重阐述了长寿湖水研所多年对中华鲟和达氏鲟生物学及人工繁殖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到会专家到长寿湖鲟鱼研究现场考察参观后,一直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大提升了长寿湖及水产研究所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同时也促进了西南农大水产系刘成汉教授与美国鲟鱼专家在美国匙吻鲟和中国白寻鲟开展合作研究工作,是西农水产系在匙吻鲟和白鲟研究上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



重庆长寿湖养鱼历史回顾:长江“鱼王”落户长

专利申请首选集群智慧云企服,全网冰点价,代写全部资料,零操心拿专利证书。微信:543646
栏目分类
集群智慧云企服专利服务
集群智慧云企服软件著作权服务
水产养殖论坛

公司地址:大连市中山区曼哈顿大厦A座2610室 运营中心:大连市沙河口区金盾路127号 研发中心:大连市西岗区大工西岗科创产业园306室 邮政编码:116029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4006-054-001 业务合作:159-9855-7370(微信同号) / 173-0411-9111 座机 / 传真:0411-83767788 电子邮件:Djy@Jiqunzhihui.com
集群智慧®、小鱼壮壮®为我公司注册商标,相关用途中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投稿邮箱:2544906@QQ.com(投稿、侵权删除等)
我公司研发的集群智慧®水产养殖智能化管理系统等平台均已取得软件著作权,严禁用于未被授权的商业活动,侵权必究。
版权所有:大连集群智慧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ICP备案:辽ICP备2021010330号-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