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放天养”的鄱阳湖银鱼
撰文 | 徐 文
图片 | 网 络
版权©️归原作者
鄱阳湖水域辽阔,烟波浩渺,不仅风光秀丽,还是一个巨大淡水鱼库。鄱阳湖畔有一片专门养殖有机鱼的天然渔场,与传统意义上的渔场并不相同,这里的鱼儿遵循“人放天养”的原则,经过选育后的鱼儿一旦入湖,便不再投喂任何人工饲料,全靠湖里的天然饵料生长。
图片来源: 中国气象局
湖内水草丰盈,饵料丰富,水性温和,既是湖泊型鱼类栖息、繁衍、育肥的良好场所,又是部分浅海鱼类溯江入湖产卵、索铒的理想地方。湖内共有一百多种鱼类,其中经济价值高、富有营养价值的名贵佳品,当数鄱阳湖银鱼。
图片来源: 新浪旅游
银鱼透明,头平偏,口大,牙锐,背鳍和脂鳍各1个。银鱼形如玉簪、洁白透明、肉质细嫩、肉味异常鲜。鄱阳湖银鱼是淡水银鱼,放在嘴里咬咬,如果咬出了咸味,那一定不是鄱阳湖的银鱼。
自古以来,鄱阳湖银鱼就是人们餐桌上的珍肴。
据鄱阳县地方志记载:自唐以后,每年都要向皇帝进贡百余斤鄱阳湖银鱼的干品。银鱼肉美味鲜,营养丰富,有益脾、润肺、补肾、去虚、增阳、滋阴等功效,属上等滋养补品。银鱼在古代又被称为脍残鱼,又名白小。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白小》诗说:“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人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生成犹舍卵,尽其义何如”这诗写得十分形象。
鄱阳湖的银鱼和太湖等地的银鱼不同。
鄱阳湖银鱼全属定居型一类,不是回游型,故而味道特别鲜美。每到金秋十月,渔民们就用密网在湖中扬帆随风跑网。渔民们多把鲜银鱼晒制成淡银鱼干,如果赶上好天气,银鱼干雪白得象萝卜丝一样,阴天晾干的银鱼就泛黄了。
虽然色泽有变,但它们的营养价值不变。
干银鱼的蛋白质含量为72.1%,脂肪含量为13%。每百克银鱼还含赖氨酸4820毫克,蛋氨酸2308毫克,异亮氨酸4176毫克,缬氨酸4396毫克,苏氨酸6652毫克,如此丰富的氨基酸,是其它鱼种所少见的。每百克银鱼可供给热量407千卡,几乎是普通食用鱼的5-6倍;其含钙量高达761毫克,为群鱼之冠。
银鱼干很容易泡发,肉质软,不适合爆炒,但炒蛋、蒸菜都行,最合适的当然是做羹。元代《日用本草》就有说明:银鱼“宽中健胃,合生姜作羹佳”。当地传统做法,银鱼泡发后滤水,加点黄酒去腥,肥瘦各半的肉末炒熟,加少量姜丝及银鱼烧开后勾芡,撒香菜、葱花,加点香油即可。做法朴实,却异常鲜美。这道美味对于鄱阳湖周边的人来说是一道寻常的家乡菜,但对于前来游玩的旅人来说却是绝顶美味。
鄱阳湖银鱼干可制作各类美食,颇受游客们的喜爱。每当一群旅人到鄱阳湖附近游玩,都会有一大包一大包的银鱼干向外流出。
都昌县算是“鄱阳湖银鱼干出口的大县”。
因为鄱阳湖银鱼主要分布在都昌县境内的南峰、芗溪、万户、西源、周溪等乡所属的酬池湖、撮箕湖、石牌湖内。过去,全县每年都可在鄱阳湖中捕捞到大量的银鱼,晒制的干品超过10万斤。80年代初,干品产量曾达到16万斤。
但近年来,由于酷鱼滥捕,甚至动用电网击鱼,致使湖内银鱼数量急剧下降。再加上围垦和向湖内排放的污水污物日益增多,银鱼的繁殖和生长环境逐渐恶化,银鱼干品产量至今只有几千斤了。假设一直维持现状任其发展,那么银鱼将面临十分严峻的生存危机。试想多年后,如果鄱阳湖银鱼消失在人类视野中,曾经的旅客是否还能忆起这道赣鄱美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