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提升产业价值链,让优质鱼虾贝当家!
近年来,我国渔业发展迅速,渐渐从百姓“维持生计”的行业上升到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渔业供给总量充足,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不少专家认为,必须大力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在发展思路、发展方式、政策导向、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在化解捕捞业过剩产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渔民收入等方面下功夫。随着国家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渔业发展‘量的增长’与‘质的提高’的关系,将发展重心由注重数量增长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渔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就此开启。
优化渔业产品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解决了城乡居民“吃鱼难”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品出口稳步增长,2015年,全国水产品产量接近6699.65万吨,渔业产值达到11328.7亿元,渔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5594.83元,水产品出口顺差超过100亿美元。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6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统计,海洋捕捞全球25个主要生产国、内陆水域捕捞产量世界16个主要生产国以及2014年前25个主要养殖生产国中国均居第1位。此外,渔业生产能力以及水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幅提高。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得到显著增加。
不过,我国渔业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资源、环境、产品质量和效益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倒逼渔业发展必须转型升级。
近年来,围绕“加强品种创新,推广新品种,调减结构性过剩品种,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品种、高附加值品种、低消耗低排放品种”的要求,我国渔业结构不断优化。
比如,福建省围绕大黄鱼、石斑鱼、鳗鲡、对虾、牡蛎、鲍鱼、海带、紫菜、海参等特色品种,打造9个超百亿元的产业链。江苏省特种养殖面积占比超过74%,比去年上升4个百分点。江西省今年小龙虾增产20%、泥鳅增产8.2%。各地不断加大稻渔综合种养推广力度,规模已达到2250万亩,比2015年增长了1倍多。同时,鲍鱼“南北接力”、海带“南苗北养”“北参南养”等新模式的普及推广,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养殖格局的变革。
有关专家表示,要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养殖结构优化,鼓励渔民多养生态鱼,多养适销对路的鱼,调减结构性过剩的大路货,增加优质高端水产品生产。让优质鱼虾贝类走进百姓家,成为“家常菜”,打造一批区域性、全国性知名品牌,促进渔业调优、调高、调精,增强市场竞争力。
落实生态优先发展理念
自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渔业生产越来越强调走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并正式写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受到前所未有重视的情况下,中国的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实现绿色发展。
“自从网箱都拆除后,水库的水又恢复清澈了,来游玩的人也多起来了。”广西桂林市灵川县舟村村民李富贵高兴地说,去年舟村成立了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规划布局,在村里开起了第一家农家乐,李富贵和妻子两人把他承包了下来,除去开支,平均每个月收入有5000元至6000元,比在外面打工要强不少。
网箱养鱼一度是我国很多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养殖规模的扩大,特别是水库、湖泊中的养殖网箱过多过密,鱼类粪便和残饵对水体造成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专家指出,这种传统的养殖模式必须改变,水产养殖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首先,要调整优化养殖布局。加快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养殖区域,明确限养区和禁养区,严格控制限养区的养殖规模,养殖过密的要适当疏散。据统计,近年全国网箱拆除面积4.57万亩、网围拆除面积81.22万亩。其次,要转变养殖方式。解决养殖污水排放、冰鲜幼杂鱼直接投喂、养殖密度过高、违规用药4个问题。
捕捞业是传统渔业阶段水产品供给的主要来源,但是在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捕捞强度与资源承载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我国近海鱼类产卵场遭到严重破坏,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出现了“东海无鱼”的水域荒漠化现象,内陆水域的淡水渔业资源也在严重衰退。据专家估算,我国管辖海域渔业资源可捕量约为800万—900万吨,而实际的年捕捞量在1300万吨左右。
持续推进渔业绿色发展
专家表示,当前,中国渔业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全面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今后发展的重点将放在渔业资源的养护和管理上,同时提高渔业的质量和效益上,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而不再过于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做到保护、开发与利用并举。
国都证券相关分析师表示,绿色渔业的发展,决定着未来渔业能否健康持续的增长。该分析师坦言,立法部门应加快中国渔业发展的法制化进程,依法治渔、从严管理,特别在远洋渔业方面,要树立负责任渔业大国的形象。同时,要积极加入和引进国际渔业法律制度,完善我国渔业法律体系。实现以规则为导向的渔业捕捞活动,管好船、管好网、管好港。切实维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渔业主管部门应完善渔业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各项制度措施,保障贯彻落实,控制渔业资源的捕捞总量。2017年1月,原农业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渔船管控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的通知》。总体精神就是要将渔船捕捞能力和渔获物捕捞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是渔船投入的控制目标:到2020年全国压减海洋捕捞机动渔船2万艘、功率150万千瓦;二是渔获物产出的控制目标:国内海洋捕捞实行负增长政策,到2020年国内海洋捕捞总产量减少到1000万吨以内,助力中国渔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对于金融支持方面,分析师表示,渔业养管部门应敦促与推动金融机构在渔业资源开发、保护等相关领域有所作为。例如,政府部门可以引导与推动保险机构推出诸如海上养殖灾害保险等相关金融产品,保障水产养殖从业人员利益。同时,相关生态补偿基金或机制也应当建立与完善,从而更好地完成渔民上岸转产的帮扶、渔船减船转产的后续安置工作,切实保障渔民的根本利益。此外,渔业养护及监管部门要对渔业资源的勘测、养护等制定专项基金,保障休渔制度以及资源开发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鲟鱼养殖、比赛垂钓、森林公园……过去无人问津的土沙坑如今变成了鱼的世界。
曾经,一些只要捕鱼为生的地区,开始多了旅游项目。
某乡村旅游公司负责人说,2010年开始,村里鼓励部分村民大胆尝试鲟鱼温室大棚集约化高效养殖。随后,为延长产业链、发展多种经营,这里建成了集特种养殖、休闲垂钓、戏水玩雪等于一体的创意农业项目。目前,梭草村鲟鱼养殖温室共42栋,平均每栋养殖鲟鱼1.8万尾,每户每年收入30多万元。
专家表示,渔业发展要调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壮大远洋渔业,发展休闲渔业和增殖渔业,建设美丽渔村,拓展渔业功能,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促进种养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专家表示,要引导扶持壮大新型渔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稻田综合种养,促进水产加工和流通,深入开展休闲渔业示范建设,规范休闲渔船管理,不断拓展渔业功能,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
从各地情况来看,有一些省份成绩突出,比如,福建省实施水产品精深加工带动计划,培育以“福建十大渔业品牌”为主导的区域特色品牌,打造集苗种、养殖、加工、流通、品牌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目前全省已拥有名牌产品104个。宁波市实施以南美白对虾、梭子蟹、大黄鱼、中华鳖、锦鲤为代表的“3+2”主导品种提升计划。湖北、浙江、安徽、四川、辽宁、宁夏等省区推广生态高效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提高了稻米质量安全,增加了优质水产品供给,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提质增效、粮渔双赢”。山东省打造15处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