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刀鱼成本高 大规模量产还需饲料突破
由于过度捕捞、生存环境遭破坏等原因,享有“长江三鲜”美誉之一的长江刀鱼正面临着严重的种群危机。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已规定,自今年2月1日起禁止刀鲚(长江刀鱼)、凤鲚、中华绒螯蟹三种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随着野生刀鱼“禁捕令”的颁布,一些偏爱“这一口”的老饕未来再想一饱口福,唯一的选择只剩下了人工养殖刀鱼。
那么,刀鱼养殖难度何在?人工刀鱼与野生刀鱼口感上有没有差别?人工养殖刀鱼是否具有大规模量产的可能性?
刀鱼是一种洄游鱼种,有江刀、海刀和湖刀之分,其中尤以每年二三月份由海入江,逆流而上到长江中产卵的江刀为最佳。据说,游至长江入海口淡海水交界处的刀鱼,肉质最为鲜嫩。“刀鱼性子烈,出水不久就会死,使得刀鱼的养殖环境难以模拟。”有关专家指出,刀鱼的生长既需要咸水,也需要淡水,再加上其生命极其脆弱,人工繁殖难度可想而知。
刀鱼苗种实现量产 去年培育26.2万尾
上海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距海边不足1公里,养殖区域靠近入海河流。在其养殖基地,300亩的鱼塘被划分成不同区域,有的格子里填满了海水,有的用淡水养殖,大一点的刀鱼在露天水塘里,还有一部分幼苗则养在室内水泥池里,池中放置着供氧和调节温度的设施。
“这样的环境是为了更好地模仿刀鱼洄游生态状态”,苗种技术中心主任施永海介绍说,上海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成立于2008年,当时主要是为了填补海水鱼类养殖种苗的供应空白,所以选择了刀鱼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科研攻关。
“从2008年开始研究刀鱼,我就基本住在了这里。”施永海说,2011年,刀鱼野生亲本繁育苗种终于获得成功。2013年首次实现刀鱼苗种规模化生产,2018年上海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成功培育出26.2万尾苗种。“最新技术可以达到客户想要多少苗种,我们就可以提供多少。”
对于苗种的使用,上海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有着严格的计划。据了解,每年大概有七八万的苗种增殖放流,这些苗种往往会被放流到长江口区域。同时,上海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还承担着刀鱼养殖的推广任务,每年约有五六万条赠送给养殖户,剩下的一部分供应研究所自行养殖研究。满足了以上科研任务之外,如果还有多余的苗种,这部分养殖的刀鱼也会向市场进行销售。
施永海说,“把部分养殖刀鱼投入市场,也是希望消费者尝到我们培育的江鲜。至于达到扩大规模量产的状态,还需要实现饵料的科研突破。”
养殖刀鱼成本高 每年仅有三四千斤上市
在很多吃货眼中,拥有数十万大小刀鱼的上海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可谓“身价百万”,然而施永海表示,从成本角度来说,尚未大规模量产的刀鱼养殖其实是一个“亏本买卖”。
众所周知,野生刀鱼天性暴躁、娇气,离开水面见光就死,乱撞渔网鳞片掉落也会致死。在养殖基地里,经过驯养的几代刀鱼已经变得温柔了很多,尽管如此,工作人员还是小心翼翼地带水操作。
“大家很难想象,养一条刀鱼至少需要3年时间,投入成本需要800—1000元。”施永海说,每年仅有几千条人工养殖刀鱼能进入市场,而且大多销往一些中高档饭店,一共下来大概有三四千斤。他粗略算了一笔账,目前一条能够上市的刀鱼需要养殖到2两以上,各种成本相加得800—1000元,而市场上一斤人工养殖的刀鱼售价在1000—1200元,按每斤4条算,每条最多也只能卖到300元,投入与产出的差距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刀鱼的成本还体现在时间和场地的巨大投入上。“刀鱼生长非常慢,从幼苗到能够上市销售至少需要2—3年。而且刀鱼只吃活鱼、活虾,一亩刀鱼鱼塘需要配备三亩的饵料塘,养殖成本高达一般鱼类的8—9倍。”
“长江刀鱼禁捕后,养殖刀鱼价格应该会上涨。”在施永海看来,随着“禁捕令”的落实,人工养殖刀鱼的市场需求会更加旺盛,刀鱼养殖行业未来前景乐观。施永海透露,由于刀鱼的上市季节性很强,集中在“清明”前后,目前市场方面的反馈还没显现。
人工养殖刀鱼口感不差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水产办副主任陈杰说:“近年,在长江口划定的野生资源保护区基本覆盖了刀鱼生存区域。相较于国家‘禁捕令’,上海已率先全面退捕刀鱼。”
“黄河、瓯江(位于浙江省)入海口也有刀鱼,但长江刀鱼口感相对更好一些。”消费者为何对江刀念念不忘,施永海归结为“情结”。施永海说,从口感上讲,人工养殖的刀鱼与野生刀鱼相差不大,“我们曾做过测评,参与测评的人士大多数认为,人工养殖的刀鱼在风味保留方面几乎超过了九成。”
“未来,我们研究的目标是如何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3两以上‘大刀’的比例,让消费者更容易地吃到刀鱼。”施永海也建议,吃刀鱼不必过于追求个头大小,人工养殖的中刀价格相对实惠,也是不错的选择。
(刘辉 刘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