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鱼洄游增长34倍 青海生态保护创下奇迹
6月22日,“2019两岸记者青海行”走进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千龙网记者 刘美君摄
22日,“2019两岸记者青海行”走进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记者看到,成群结队的湟鱼摩肩接踵、逆流而上,进入到淡水河产卵,呈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观。
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重要水体。由于水温低、贫营养化,能在如此水环境中生存的鱼类只有5种,湟鱼是其中最主要的物种,在当地有“一年长一两,十年长一斤”的说法。
湟鱼学名裸鲤,是青海湖中的特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每年5月底到8月中旬,它们都要沿着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到上游淡水河产卵。其中,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是三条湟鱼洄游的主要通道。
这是一场充满艰难险阻的生命之旅。在洄游途中,湟鱼要经历拦河坝阻隔、小支流搁浅、鸟类捕食等重重困难,可谓“九死一生”。为避免人类活动对湟鱼洄游造成干扰,刚察县政府早在几年前就将沙柳河2米多高的拦河坝换成18级台阶,每级台阶高15厘米到20厘米。为防止湟鱼被急流冲下,台阶上还修建凹槽。2016年,该县又投资850万元在泉吉河修建21级台阶组成的洄游通道,由台湾设计师设计。
作为青海湖水、鸟、鱼共生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湟鱼是维护当地生态平衡的关键物种。近年来,越来越多民众意识到湟鱼种群恢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开始投身相关生态保护。从1994年开始,青海省政府已进行3次封湖育鱼措施,2001年又第4次下令对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为期10年。
昔日在青海湖南、北两岸,10余个村庄一度靠捕捞湟鱼为生。如今,村民们都已转型,有的还加入到保护湟鱼的队伍中。
在过去的打渔村——刚察县新泉村,该村8名村民于2015年自发组建一支海滨救援队,奔波在青海湖沿岸救助湟鱼。记者在采访期间了解到,该队队员连续多日沿河巡护,一旦发现因小支流断流而被搁浅的湟鱼,他们或用铁锨挖沟引流,或将被困湟鱼转移到邻近的主河道中。多的时候,一次能救助近千条湟鱼。“目前救援队里的不少队员以前都是捕鱼能手,如今转而投身生态保护,也算是对过去行为的一种补偿。”
当地执法人员公保加告诉记者,这些年生态改善方面最明显的就是洄游的鱼多了很多,比保护初期增加34倍。
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如今青海湖及入湖河流流域鱼跃鸟翔、生机重现。随着湟鱼数量恢复,每年来到当地的渔鸥、斑头雁、赤麻鸭、黑颈鹤等鸟类也随之增多。这一鱼鸟共生的美好图景吸引众多国内外游人。
游客张先生来自北京,他告诉记者,就像湟鱼洄游一样,人的一生也要越过无数台阶,期间虽会经历困难,但每个终点都有着无限美好和希望,或许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6月22日,“2019两岸记者青海行”走进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千龙网记者 刘美君摄
6月22日,“2019两岸记者青海行”走进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千龙网记者 刘美君摄
(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