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眼观西藏!世界第三极,壮美新西藏。
世界第三极,壮美新西藏。
报经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批准,应广州市千江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邀请,作为首席顾问,笔者和该公司总经理陈方灿,公司业务骨干韩哲一、龙鑫玲一行4人于2019年7月2日至5日前往西藏藏族自治区,实地考察了雅鲁藏布江、羊卓雍湖等渔业水域,充分了解了该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情况,与该区农牧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进行了充分沟通、交流,就有关合作事宜达成共识。此次西藏4日之行,让笔者一行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启发很大,收获颇丰。因为笔者是一个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专业研究和工作者,笔者就以《“渔”眼观西藏!》为题撰写了西藏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种质资源保护及其开发利用专题考察报告,希望给读者尤其是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研究者、鱼类爱好者有所裨益,给予渔业生产经营从业者有所帮助。
西藏藏族自治区,简称“西藏”或“藏”,是中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首府是拉萨市。西藏是以清朝中央正式定名得名。该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土地面积为1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新疆。2018年末常住人口约340万人。该区下辖6个地级市,1个地区,8个市辖区,66个县。过去,西藏因为高海拔,交通闭塞,传统上只有牧业和少量农业、手工业,社会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非常贫苦。实施民主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大力支持下,西藏的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仅建立了现代工业、交通通讯业,原有的农牧业、商业尤其是旅游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渔言渔,在发展渔业方面,西藏具有的一定客观条件,呈现出丰富、复杂、多样和个性化的特点。
1、气候。该气候总体上呈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气候类型分属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的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和珍稀野生动物,还有垂直分布的“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奇观等。
2、地势,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其中西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 青藏高原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景象万千,有高峻逶迤的山脉,陡峭深切的沟峡以及冰川、裸石、戈壁、谷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3、水域。主要是江河和湖泊,它是鱼类的栖息地,是发展渔业的物质基础。
(1)江河。主要是指雅鲁藏布江,它是中国最高的大河,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它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其中中国部分长2,208公里,流域面积24.6万平方公里。以该河为干流,由大量分支流和其相连,构成一个庞大的水系。
(2)湖泊。西藏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区,共计5000多个,总面积约2.3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湖泊类型多样,该区湖泊中,淡水湖少,咸水湖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湖泊有羊卓雍湖、纳木错湖等。
4、土壤。西藏耕地绝大部分分布在江河干、支流的河谷阶地、山麓斜坡、冲积扇地和湖泊平原一带。而且土壤大部是由草原土、草甸土等开垦而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即使有少数土地含腐植质较多,亦因温度低,微生物繁殖慢、数量少、分解缓慢,很少被作物所吸收。这就决定了西藏鱼类鱼类种质资源具有典型的高原特点,体型独特,生长速度慢、生命周期长。
5、生物。西藏动植物甚至微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野生哺乳动物142种,鸟类488种,爬行类动物56种,两栖类动物45种,鱼类72种。
在天地人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西藏土著鱼类品种经进化、驯化和引进外来品种构成了极具地域特点的渔业种质资源,该区渔业尚处于起步时期,主要是捕捞渔业,人工养殖主要由人工增养殖和宗教放生构成,正处于原始渔业向传统渔业转型升级中。在该过程中,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及资源是发展渔业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这一认识深入人心,西藏上下一直依法致力于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开发利用,成功走出一条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渔业资源环境保护以及发展传统渔业的路子。
一、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气候、水、土地以及生物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其中渔业生态环境是指以渔业生产中心的涵盖光热气、水土、土壤和植物、微生物等要素的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以西藏渔业生态环境为例,它主要由两大类型构成:一类是天然渔业水域,主要是江河、湖泊、沼泽、湿地等,它是天然渔业种质资源的栖息水域,给予水产经济动植物生命以拱卫,是发展人工捕捞和养殖的空间;另一类是人造渔业水域,例如池塘、水库等,该类水域主要用于发展水产养殖,它是天然渔业水域的延伸和拓展。虽然渔业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修复、再造能力,但是在对其利用和改造的过程中,如果保护不力,超过其负荷和承载的最大限度,对其破坏和污染就会产生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负面效应,其中以西藏藏族自治区为之最,该区高海拔、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虽然复杂多样但是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甚至永远得到修复、恢复。
就此,西藏从自治区政府到民间以及社会达成共识,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高度重视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其中成立区一级水产科学研究所就是一个最有力的举措。2017年,报经西藏藏族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该区农牧科学研究院成立了水产科学研究所。该研究所为正处级,财政公益一类单位,核定编制25个。现任所长为穆振波先生,他是该区从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引进的高级专业人才,是全国一名资深的水产专家,在冷水性鱼类驯化繁养殖方面造诣颇深。按照自治区政府批准的三定方案,该研究所主要职能依法承担开展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和资源调查,他们主要通过收集、采集、整理数据,构建数理模型,总结该区渔业生态环境变化的规律性和趋势性,向有关部门开展渔业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和技术推广提供依据。两年来,该研究所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在其综合办公大楼里建设了实验室,从内地引进和配备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一是点,参与该区自然保护区建设,不论是综合性还是专题性的保护区,他们都以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为抓手积极参与其中,同时,以渔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为切入点,参与自治区重大水利、水电等涉水项目建设;
二是面,以点带面,该研究所积极参与该区渔业水域功能区划的编制,指导该自治区江河、湖泊等渔业水域基础设施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整治以及渔业生态环境修复和再造,为该区渔业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二、种质资源保护
渔业水域类型众多,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渔业种质资源更是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根据渔业生产实践,传统上分为鱼、虾、贝、藻四大类;按照现代标准划分,主要由传统大宗淡水鱼类、特色淡水鱼、虾蟹类、龟鳖类、蛙鲵鳄类、优质海水鱼、贝藻类构成。按照产地划分,主要有三大类:
一是原产于本地水域的本地种。
二是引进的外来品种。
三是杂交而成的新品种。
它们是进一步发展渔业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根据实地科学考察和实验室生物分类研究,西藏江河、湖泊等天然水域共有土著鱼类72种,主要分属鲤、鲶、鳅等三个科,其中价值功能较高的品种是尖裸鲤、黑斑原鮡、双须叶须鱼、拉萨裂尻鱼、拉萨裂腹鱼、巨齿裂腹鱼、异齿裂腹鱼、高原鳅等。一方面该区的土著鱼类具有共性的一面,例如形态特征主要为头大、尾长、体小,生物学特性上表现为生长速度慢、世代周期长、繁殖力低下且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等,另一方面因为该区气候、地势、水域、土壤、生态复杂多样,许多独具地方特色气候、水土和生态植被造就了一大批独具地域特点的珍稀、濒危的地方小品种,该类品种独特、脆弱,表现为种群的高度单一性和一致性,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根据实地调查,改革开放以来,该区或主动或者被动还引进了一大批外来新品种。目前,该区共有20多种外来品种。实践表明,人类活动加剧和生物入侵等原因已导致西藏土著鱼类种群繁衍面临严重挑战,许多种类已经被列为濒危种。
为破解该困局,保护渔业资源,西藏有关部门做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开展资源调查,成立两年的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就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完成了雅鲁藏布江渔业资源调查,该调查是全面系统的。首先是本底调查,就该区江河、湖泊底栖、浮游生物开展全面调查,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其次是依照分类学、生物学、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综合研究土著鱼类,编辑出版土著鱼类原色图谱以及雅鲁藏布江鱼类志甚至西藏鱼类志。二是开展人工驯化和繁殖。该研究所新建一处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试验示范基地,该基地由原种保有池、工厂化育苗车间、苗种培育池、商品养殖池组成,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开展了 尖裸鲤、黑斑原鮡、异齿裂腹鱼、高原鳅等 土著鱼人工繁殖。每年培育出数百万尾苗种。三是开展人工增殖放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由种质鉴定、苗种来源、放流实施、效果评估等环节组成。 每年都向江河湖泊中放流数百万达到标准和要求的鱼类苗种数百万尾。 为保证人工增殖放流以及宗教放生的效果,他们正在建立西藏鱼类增殖放流与效果评估技术规范、重视放流后的管理与评估工作以及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四是开展商业化养殖试验示范。 根据该区水产品市场供求态势,为培植渔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该研究所在其试验示范地研发出了 工厂化循环水繁育和养殖系统,开展了 鲟鰉鱼、鲑鳟鱼等优质冷水鱼类的引进和商品 养殖试产,尤其是三倍体虹鳟鱼长势良好、喜人。
三、发展特色渔业
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种质资源保护保护的目的就是发展渔业,根据渔业发展实际以及趋势,发展渔业就是推进构成现代渔业的捕捞、养殖、加工与增殖、休闲五大细分产业持续稳定发展。而西藏具有自己的特点,发展西藏渔业就是发展高原特色渔业。该渔业主要由科学的捕捞渔业和合理的的水产养殖业组成,以及在此基础上打造出来的地域品牌。
1、限制捕捞渔业。
在构成现代渔业的诸多细分产业中,捕捞是最古老的行业,它主要由拖、围、刺、钓作业方式构成。根据西藏江河湖泊等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渔业资源衰退这一实际,为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和种质资源,要在实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下,进一步实施更加严格的限制政策,例如全年全流域禁渔,扶持捕捞渔业开展渔船技术更新改造,增加选择性作业。而这一点,西藏农牧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已经开展了有关专题调研,向区政府有关部门反映,而且也得到积极响应,正在制定和加快有关法律规定和政策措施的出台。
2、发展水产养殖。
在构成水产养殖的诸多环节中,人们的注意力都聚焦在商品养殖生产上。而西藏在发展水产养殖方面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主要是发展增殖渔业,主要形式是政府主导的人工增殖放流和社会参与的宗教放生。首先是优选增殖放流品种,主要是投放本地土著鱼类品种,严格限制投放外来品种;其次是以增殖江河鱼类种质资源为突破口,逐步递进到湖泊、沼泽、湿地等宜渔水域、地域,通过增殖放流致力发展大流域、大水面渔业。
3、打造地域品牌。
渔业是一个地域感和归属感极强的行业,这就决定了西藏发展渔业就要将该地域独具的气候、地势、水域、土壤和生物五要素凝聚在一起,将其发挥到极致,最终给予土著鱼类以及引进的外来品种养殖生产以强有力的拱卫,同时,根据渔业生产的季节性以及水产品独具的鲜活、易腐和集中上市之类的特点,突破水产品加工与流通,打造出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品牌来,从而让西藏水产品走出全国乃至世界。
结论
“渔”眼观西藏。西藏藏族自治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尤其是该区农牧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开展的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和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以及为发展西藏渔业作的努力和尝试引起了广州市千江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强烈共鸣,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渔业环境监测、整治、修复和种质资源调查、评估的生态高科技公司,在广州乃至广东全省已成功开展了大量诸如此类的工作,拥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和高度熟练的操作做法,通过座谈和沟通、交流,双方就下一步合作达成意向,预示着广东与西藏的渔业经济技术合作将迈出新步伐,走向新高点。
(来源:科学养鱼 原创:钟小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