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鱼类苗种培育的现状
来源:
编辑:
时间:2022-10-18
中国鱼类苗种培育历史悠久,为我国水产业的发展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鱼苗培育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研究探明了主要养殖鱼类胚胎发育规律及其摄食方式、适口饵料与食物组成的变化规律,鱼苗的生长规律、耗氧规律及其对池塘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清塘后浮游植物、轮虫、枝角类等浮游生物发生和演替规律;研究并确立了池塘水质培养、调控综合技术和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等综合技术,建立了苗种培育操作规程。大幅度提高了苗种生长速度、成活率、培养规格、单位产量等综合效益,较好地解决了发展鱼类养殖的“瓶颈”问题,推动了鱼类养殖业的发展。
1 我国鱼类苗种培育的现状分析
1.1 良种生产体系不健全
水产苗种是水产养殖业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水产养殖业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而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苗种的关键就是需要有优质的原良种,这就要求有一个良好的水产原良种生产体系以保证水产养殖所需的苗种。水产原良种生产体系包括原种场、良种场、水产引种保种中心、苗种繁育场和水产养殖场心。现行《水产苗种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苗种生产用亲本必须从原种场或良种场引进,目的是为了保证繁育用亲本的质量。但在实际操作中水产原、良种的生产能力有限,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不能满足苗种繁育场的需要。再加上没有科学有效的种质质量检测技术和标准,导致生产种质退化,良种在质量上满足不了现代渔业发展的需求。引种作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品种结构调整的重要补充和创造外汇的有效手段,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如罗非鱼、鳗鲡等鱼类品种的引进带动了从生产到加工再到国际贸易的产业链的发展,但是引种也存在着引种效率低(仅占20%)、检验检疫工作没有起到应有作用、缺乏引种后的统一管理、部分缺乏必要的基础研究、水产养殖品种推广力度不够、良种主要依赖于国外引进以及生物多样性安全等问题,生产成本提高,质量也难以保证,这就在客观上限制了产业的持续发展。苗种繁育场主要负责从原种场或良种场引进亲本。将繁育的苗种供应给养殖生产户。
1.2人工育成的良种更换率低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育成的水产良种只有几十个,其中鲤鱼20余个,鲑鳟鱼类10余个(包括杂交种),鲟鱼类~个,海水品种(包括鱼、虾、藻类)10余个,且大都是杂交种。在我国,124个海淡水养殖种类中,13个是人工选(培)育的良种,占总数的11%,其中,有6个海淡水良种是我国自行选育,3个为引进良种;63个是捕捞野生亲本或养殖群体留种用于人工育苗。占总数的89%。可见,我国目前主要依赖于天然原种的驯化利用,大多数繁殖亲本主要来自于天然水域,而随着水产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原良种的需求也在增加,这给天然水产种质资源维持和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也迫切需要良种。而目前水产养殖遗传改良率约为16%,良种覆盖率约为50%。在我国。一些养殖品种,如银鲫、罗非鱼、团头鲂、鲑鳟鱼类,基本上都是野生种,虽然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不断加大良种选育的力度,人工选育出一定的良种,但是良种更换率总体水平还是很低。水产良种选育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现在世界上的多数养殖种类,如我国的“四大家鱼”、鲤鱼、鲫鱼等野生种,都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等高经济性的特点,从自然水域引入池塘即可养殖。其次,水域环境的相对稳定性,鱼类分化程度低。鱼类所生存的水环境水温总是稳定在0℃以上和40℃以下,其他如溶氧量、pH值、盐度等水环境因子变化也不大。导致鱼类分化程度不大,南北方多数种类都属一个种。如“四大家鱼”。区域性限制不大,这在客观上降低了良种选育的必要性。由于地理隔离造成生殖隔离而形成的自然界的种也可以经过有意识的人工选育而形成不同区域和水域的养殖品种。再次是水产生物选育周期相对较长。为良种选育加大了难度。按照国家新品种认定标准,一般育成一个品种至少需要选育6代。对于水产动物,培育一个新品种良种.少则8年、10年,多则20、30年。如此长的选育周期,确实给选育带来了难度.一些图于利益目的的苗种场就会将一些未经审定或者选育年限少而质量欠佳的品种及早地投入市场,水产品质量不佳,这也是导致现阶段水产良种创新力度不够和良种少的主要原因。另外,我国的科研投资体系也给水产良种选育带来一定的困难,国家对项目的后续投资力度不大。因此,许多科研人员不愿从事选育周期长的研究工作,都是选“短、平、快”的国外引进项目,而且这样的项目效益好、收入高,这在主观上限制了我国良种选育的发展,是造成我国水产良种少、更换率低的主要原因。近些年来,国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局面有所改观。
1.3 良种选育和苗种培育基础研究薄弱
水产生物是一个生命体,又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水产良种选育必须在充分研究水产生物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的基因调控和与经济性状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等基础上才能按人类的需求去改造水产生物,而育成良种。现阶段,我罔主要采用的良种选育技术主要是简单的群体(个体)选育和杂交技术,而国际普遍采用的技术是控制近交的群体选育技术和多性状育种。在选育技术和策略上,与实际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必须加强我圈水产良种选育理论的基础研究,建立良种选育技术体系和苗种培育标准体系,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和手段来加快良种选育的进程和加大品种创新的力度。鱼类苗种培育主要集中良种选育上,这主要是由于水产良种是决定水产养殖苗种质量的关键因素.这也说明了我国的苗种生产正在从苗种数量向苗种质量转变。但是这往往会忽视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包括培育系统和模式的探索、开口饵料的培育、生长发育的研究,抗病力等,而这也是影响苗种培育成功的主要因素。现阶段,我目的茁种培育主要是利用传统技术,还未达到规模化的程度,生长发育的一些机理还未突破。还存在培育过程中苗种死亡率高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加强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培育优质饵料和研制合适的配合饵料。开发健康养殖模式,促进苗种培育的健康发展。
1.4科研人才短缺。队伍规模相对较小
目前,我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系统从事遗传育种的研究人员相对较少,与从事作物、畜禽等的研究队伍相比差距仍很大。在知识结构上,从事水产良种选育研究的科研人员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已拉开了一定距离。虽然近几年来各方面的最新的科学技术已在水产养殖上应用,但速度仍相对较慢。近代科学的发展特点是,一方面各门类科学、各层次学科不断地纵横分化;另一方面。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交融,许多相关学科,如遗传学、细胞生物学,也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技术科学,向水产学交叉与渗透,通过相互交融,从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上加速更新传统的水产学及其基础科学如水产育种学、水产养殖学、水产增养殖学和水产病害学、水产饲料学、渔业机械、水环境化学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水产育种的人才结构进行调整、充实和更新已成必然;引进各方面的人才的力度,尤其是引进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以加强水产良种选育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利用新技术服务水产养殖业等各方面的工作必须加强。
节选自《家畜生态学报》
1 我国鱼类苗种培育的现状分析
1.1 良种生产体系不健全
水产苗种是水产养殖业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水产养殖业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而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苗种的关键就是需要有优质的原良种,这就要求有一个良好的水产原良种生产体系以保证水产养殖所需的苗种。水产原良种生产体系包括原种场、良种场、水产引种保种中心、苗种繁育场和水产养殖场心。现行《水产苗种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苗种生产用亲本必须从原种场或良种场引进,目的是为了保证繁育用亲本的质量。但在实际操作中水产原、良种的生产能力有限,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不能满足苗种繁育场的需要。再加上没有科学有效的种质质量检测技术和标准,导致生产种质退化,良种在质量上满足不了现代渔业发展的需求。引种作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品种结构调整的重要补充和创造外汇的有效手段,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如罗非鱼、鳗鲡等鱼类品种的引进带动了从生产到加工再到国际贸易的产业链的发展,但是引种也存在着引种效率低(仅占20%)、检验检疫工作没有起到应有作用、缺乏引种后的统一管理、部分缺乏必要的基础研究、水产养殖品种推广力度不够、良种主要依赖于国外引进以及生物多样性安全等问题,生产成本提高,质量也难以保证,这就在客观上限制了产业的持续发展。苗种繁育场主要负责从原种场或良种场引进亲本。将繁育的苗种供应给养殖生产户。
1.2人工育成的良种更换率低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育成的水产良种只有几十个,其中鲤鱼20余个,鲑鳟鱼类10余个(包括杂交种),鲟鱼类~个,海水品种(包括鱼、虾、藻类)10余个,且大都是杂交种。在我国,124个海淡水养殖种类中,13个是人工选(培)育的良种,占总数的11%,其中,有6个海淡水良种是我国自行选育,3个为引进良种;63个是捕捞野生亲本或养殖群体留种用于人工育苗。占总数的89%。可见,我国目前主要依赖于天然原种的驯化利用,大多数繁殖亲本主要来自于天然水域,而随着水产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原良种的需求也在增加,这给天然水产种质资源维持和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也迫切需要良种。而目前水产养殖遗传改良率约为16%,良种覆盖率约为50%。在我国。一些养殖品种,如银鲫、罗非鱼、团头鲂、鲑鳟鱼类,基本上都是野生种,虽然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不断加大良种选育的力度,人工选育出一定的良种,但是良种更换率总体水平还是很低。水产良种选育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现在世界上的多数养殖种类,如我国的“四大家鱼”、鲤鱼、鲫鱼等野生种,都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等高经济性的特点,从自然水域引入池塘即可养殖。其次,水域环境的相对稳定性,鱼类分化程度低。鱼类所生存的水环境水温总是稳定在0℃以上和40℃以下,其他如溶氧量、pH值、盐度等水环境因子变化也不大。导致鱼类分化程度不大,南北方多数种类都属一个种。如“四大家鱼”。区域性限制不大,这在客观上降低了良种选育的必要性。由于地理隔离造成生殖隔离而形成的自然界的种也可以经过有意识的人工选育而形成不同区域和水域的养殖品种。再次是水产生物选育周期相对较长。为良种选育加大了难度。按照国家新品种认定标准,一般育成一个品种至少需要选育6代。对于水产动物,培育一个新品种良种.少则8年、10年,多则20、30年。如此长的选育周期,确实给选育带来了难度.一些图于利益目的的苗种场就会将一些未经审定或者选育年限少而质量欠佳的品种及早地投入市场,水产品质量不佳,这也是导致现阶段水产良种创新力度不够和良种少的主要原因。另外,我国的科研投资体系也给水产良种选育带来一定的困难,国家对项目的后续投资力度不大。因此,许多科研人员不愿从事选育周期长的研究工作,都是选“短、平、快”的国外引进项目,而且这样的项目效益好、收入高,这在主观上限制了我国良种选育的发展,是造成我国水产良种少、更换率低的主要原因。近些年来,国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局面有所改观。
1.3 良种选育和苗种培育基础研究薄弱
水产生物是一个生命体,又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水产良种选育必须在充分研究水产生物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的基因调控和与经济性状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等基础上才能按人类的需求去改造水产生物,而育成良种。现阶段,我罔主要采用的良种选育技术主要是简单的群体(个体)选育和杂交技术,而国际普遍采用的技术是控制近交的群体选育技术和多性状育种。在选育技术和策略上,与实际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必须加强我圈水产良种选育理论的基础研究,建立良种选育技术体系和苗种培育标准体系,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和手段来加快良种选育的进程和加大品种创新的力度。鱼类苗种培育主要集中良种选育上,这主要是由于水产良种是决定水产养殖苗种质量的关键因素.这也说明了我国的苗种生产正在从苗种数量向苗种质量转变。但是这往往会忽视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包括培育系统和模式的探索、开口饵料的培育、生长发育的研究,抗病力等,而这也是影响苗种培育成功的主要因素。现阶段,我目的茁种培育主要是利用传统技术,还未达到规模化的程度,生长发育的一些机理还未突破。还存在培育过程中苗种死亡率高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加强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培育优质饵料和研制合适的配合饵料。开发健康养殖模式,促进苗种培育的健康发展。
1.4科研人才短缺。队伍规模相对较小
目前,我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系统从事遗传育种的研究人员相对较少,与从事作物、畜禽等的研究队伍相比差距仍很大。在知识结构上,从事水产良种选育研究的科研人员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已拉开了一定距离。虽然近几年来各方面的最新的科学技术已在水产养殖上应用,但速度仍相对较慢。近代科学的发展特点是,一方面各门类科学、各层次学科不断地纵横分化;另一方面。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交融,许多相关学科,如遗传学、细胞生物学,也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技术科学,向水产学交叉与渗透,通过相互交融,从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上加速更新传统的水产学及其基础科学如水产育种学、水产养殖学、水产增养殖学和水产病害学、水产饲料学、渔业机械、水环境化学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水产育种的人才结构进行调整、充实和更新已成必然;引进各方面的人才的力度,尤其是引进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以加强水产良种选育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利用新技术服务水产养殖业等各方面的工作必须加强。
节选自《家畜生态学报》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