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3年 中科院水生所迎来第二只江豚宝宝
6月2日,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一头雄性小江豚顺利降生,9月10日,小江豚整满100天。(中科院水生所供图)
人民网北京9月12日电(赵竹青)6月2日,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一头雄性小江豚顺利降生,这也是水生所自2005年全球首例人工饲养长江江豚成功繁殖以来成活的第二头小江豚。
9月10日是小江豚整满100天的日子,水生所为这头小江豚举办了一个简单的“百天”庆祝活动,祝愿小江豚健康成长。目前这头小江豚身体健康、发育正常、行为丰富,而且开始出现频繁的捕鱼行为。科研人员表示,从母子关系、哺乳行为等多方面的监测情况判断,该项江豚成活的概率极大。
这次生产的是2011年从鄱阳湖引进的一头雌性江豚,她叫福七(F7),是白鱀豚馆年龄最小的一头雌性江豚,今年9岁。2017年8月,水生所科研人员通过B超检查发现福七疑似怀孕,确认后,科研人员对福七启动了无微不至的孕期护理,直至顺利生产。
小江豚前三个月的生长非常迅速。出生一个月后,小江豚的行为也越来越丰富,开始表现出吐水、捕鱼、跳跃、追逐等多种行为。8月13日,训练员首次确认小江豚吃到第一条小鱼。之后当训练员喂妈妈的时候,他也时常会主动向训练员要鱼吃,有时候还会抢妈妈的鱼吃。9月10日,小江豚已经满100天了,他已经进入一个混合营养期,行为上也开始表现的更为独立。
据了解,白鱀豚和长江江豚是生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水域的两种特有珍稀鲸类动物。作为当前长江中生活的唯一的哺乳动物和食物链的顶端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维护,指示并反映着其繁衍栖息地——长江的生态健康状态。四十年来,水生所一直坚持持续开展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是目前我国从事鲸类保护生物学研究时间最长、学科门类最全、国际合作最为活跃的研究团队。通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对长江豚类保护生物学有了深入认识,创建了长江豚类保护的理论基础,还积极参与我国长江豚类保护区建设、自然迁地保护种群建设和管理等实践活动,成为我国长江豚类保护最主要的技术支撑力量。同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方面的科技人才,为我国在该领域的人才、团队以及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