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共生”的种养方式,如今听着已不陌生,可稻和鱼究竟是如何“共生”的?在崇明庙镇的上海江凡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里有几百亩“稻鱼共生”的水稻田,水稻生长期间,稻田的水中隐隐游动着许多五彩斑斓的鱼。这些鱼可不只是吃掉杂草和害虫那么简单,还大幅降低了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的发病几率,让水稻的种植方式更生态、产量更高。
合作社负责人叫黄国超,是庙镇鸽龙村人。几年前刚接触农业时,他还只是“玩票”性质:“‘稻鱼共生’,不是随便什么鱼都可以。在投放稻花鱼之前,我曾尝试在稻田里投放草鱼苗,结果没多过久,草鱼就把水稻秧苗都吃光了。交了这‘学费’之后,我才从浙江青田引进了稻花鱼。”黄国超告诉记者,前几年,他种几亩水稻、养一些稻花鱼,主要为了送给生意伙伴和朋友。“尤其是市区的朋友,看到崇明的农产品,喜欢得不得了!”
稻花鱼又名田鱼,是鲤鱼的一个变种。顾名思义,“稻花鱼”就是“一种爱吃稻花的鱼”,稻田为稻花鱼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鱼平时在深水区休息,饿了就在稻田浅水中穿梭吃稻花、虫子(稻飞虱等)和草(禾本科杂草),可有效减少水稻虫害和草害的发生。另一方面,鱼的排泄物又是天然的有机肥。在这种“稻鱼共生”模式下,完全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也能保证水稻正常生长。
“稻鱼共生”在浙江等地有悠久的种养历史,并形成了稳定的消费市场,但在上海,知道稻花鱼的人并不多。至于为什么养稻花鱼能减少水稻病害,有专家推测是因为鱼的活动增加了水体流动,疏松了土壤,为水稻提供了更优良的生长环境——鱼游在“活水”里,水稻也长在“活水”和“活土”里。
近来,黄国超看到崇明发展不用化学肥料、不施化学农药的“两无化”水稻的消息,心里暗喜:“我用的‘稻鱼共生’模式,不也是‘两无化’水稻吗?”
既然人人都爱绿色农产品,“两无化”水稻又是崇明今后的发展方向,黄国超决定在庙镇发展200多亩“稻鱼共生”的水稻田。“不少亲戚朋友都劝我不要把时间精力投入到风险高、收益低的农业上,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只要路子对,农业一样能赚钱。”大规模推广“稻鱼共生”后,黄国超就像着了魔,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基本都“泡”在了农田里,每天都开着车在田间小道上转悠,查看水稻和鱼的长势,本就黝黑的皮肤晒得更黑了。
黄国超的自信和坚持不是没来由的。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和一般的水稻种植相比,通过养鱼除草,节约了近三分之二的人力成本,亩产水稻可达600斤以上,亩产鱼200斤左右,经济效益每亩超过1万元。今年是黄国超的水稻和稻花鱼对外销售的第一年,凭着多年来在朋友圈中积累的良好口碑,尽管目前离水稻收割还有一段时间,但他今年种的水稻已有了不少订单。
“稻鱼共生”带来的经济效益还不止这些,黄国超还有一个“大计划”。稻花鱼有全红、大花、麻花等多种颜色,虽然不是观赏鱼,但有一定观赏价值,尤其受到小朋友的喜爱,不少孩子把它们当成金鱼饲养。黄国超计划发展农旅结合,推出“张网捕鱼”、“浑水摸鱼”等旅游项目。为此,他精心设计了一颗谷粒“骑”在鱼背上的卡通图标,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并在稻田边种满了鲜花,这些举措一下子“吸粉”不少。此外,黄国超今后还想在稻田里养一些螃蟹和小龙虾,这样又能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除了自己赚钱,我还计划把鱼苗提供给其他水稻种植户,带动乡亲们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