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鱼道:三峡大坝高181米,下游的鱼是如何游
几千年来,华夏文明中关于水的记载,从一开始听天由命、旱涝由天,逐渐掌握用坝来管理降水的技术,都江堰的竣工更是挖渠建坝史上一大成果。近现代,电被发明之后,我们更是可以利用水完成发电。从束手无策到可控,再到对水资源加以利用,大坝的发明功不可没,但一座座大坝拔地而起,却给原有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鱼类的迁徙繁衍受阻。
然而现在的堤坝,一般也有几十米,三峡大坝更是高达181米。下游的鱼类,是怎么跨过百米的高度,到上游去的呢?我们知道,鱼群的活动范围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区域的,而是会随着季节、洋流的变化而成群迁徙,类似于鸟类南迁的活动,很多鱼群到了繁殖季节,都会回溯到上游产卵,。然而,现在的堤坝普通的也有几十米,三峡大坝更是以181米高镇守三峡,全长两千三百米,上下游的鱼类沟通一时间难如登天。好在,这个问题已经完美解决了。那么,下游的鱼类是怎么跨过百米的高度到上游去的呢?
原来,普通大坝的旁侧都会专门挖一条沟渠,太陡的地方就斜建上去增加长度,鱼类就可以顺着这条“绿色通道”游上去了。上游的鱼也可以顺着这条通道逐级往下游。
大坝高度相对高的,会在鱼道里多挖几个小水池,让鱼群在游动时可以休息一下,不至于被水流冲到脱力。
像三峡这样特别高的大坝,用鱼道就显的有些不够了,需要使用升降机,把鱼聚到特定水箱后,抬升水位到与上游持平的位置,开闸放鱼即可。除此之外,有些幸运的鱼群,赶上逐级开放船闸的时候,会在头鱼带领下一路大开绿灯。其中的珍贵鱼类则采取了人工培育措施,例如中华鲟、白暨豚等。虽然上下游鱼类流通问题无法完全解决,但已经为鱼群争取到了最大保护。
大坝的发明使用,确实对解决水利用问题有了很大帮助,涝蓄旱取、清洁发电、科学殖鱼,改变了人类被天灾支配的命运。但在科技利国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本,对自然生态有大肆破坏的行为不能有。在兼顾自然生态维护方面,三峡大坝处理的很优秀,将鱼类迁徙和回游因素都考虑在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