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鳍马面鲀苗种繁育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6日,半岛都市报记者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珍稀海洋生物繁育与保护研究团队,自2006年开始进行绿鳍马面鲀人工繁育试验研究,在野生亲鱼驯化、生殖调控、受精卵收集和孵化、苗种培育和饵料转换等方面逐步攻克难关,近期成功突破了绿鳍马面鲀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现已形成工厂化车间养殖、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多种模式。
据介绍,绿鳍马面鲀为大洋洄游性外海近底层鱼类,生存温度9~30℃,杂食性,饲料利用率高,生长速度快,营养丰富,食用部分没有坚硬的刺,可供鲜食或加工成鱼干,是优良的经济性鱼类。绿鳍马面鲀150g即可销售,北方早苗当年即可养殖上市,福建以南海域可以全年养殖,是海上网箱养殖的优良养殖品种。
目前,我国绿鳍马面鲀的自然资源量近乎枯竭,1995年产量仅0.2万吨,自然资源量大幅下降,急需加强资源保护工作;另一方面,绿鳍马面鲀的市场价格较高(120元/公斤),在捕捞利润的驱使下,加剧了自然资源衰退。因此,亟需突破绿鳍马面鲀规模化繁育技术,减少捕捞强度,并为增殖放流修复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珍稀海洋生物繁育与保护研究团队,自2006年开始进行绿鳍马面鲀人工繁育试验研究,在野生亲鱼驯化、生殖调控、受精卵收集和孵化、苗种培育和饵料转换等方面逐步攻克难关,在2016年(22.6万尾)和2017年(33.9万尾)均繁育少量苗种通过专家现场验收;2018年技术指导文登威海银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荣成烟墩角水产有限公司规模化人工繁育成功,分别于7月(107.6万尾)和8月(123.7万尾)通过专家验收,经过12年的坚持攻关,突破了绿鳍马面鲀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现已形成工厂化车间养殖、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多种模式。
科研人员告诉记者,我国沿海的绿鳍马面鲀资源量曾十分充足,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评估东黄海绿鳍马面鲀资源70~80万吨,仅东海绿鳍马面鲀产量最高年产量达33万吨,捕捞量在一段时间内仅次于带鱼。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恶化等原因,绿鳍马面鲀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渔获量显著下降,目前年产量维持在几千吨。通过与历史数据比较,绿鳍马面鲀最高年产量是现在的100倍左右,而现在的市场价格(60元/500g),如果养殖产量达到30万吨,则可创造300亿的产业,同时可以大大减少捕捞压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产业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