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的美国水产业:让美国的食品安全,受
“全美国有84%的的人知道罗非鱼,有超过60%的人吃过罗非鱼。罗非鱼在美国的消费地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而且跨越各个年龄层,这些数据跟鳕鱼在美国的表现相似。”这是一家美国大型水产贸易公司负责人说的话,而他们公司,就是专注于从中国进口罗非鱼等养殖水产品供应美国国内市场。
根据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数据,2019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了约11.9万吨的罗非鱼产品,较2018年的14.2万吨,下降了16%,出口额从4.46亿美元将至3.33亿美元,降幅为25%。中国罗非鱼在美国市场占有率虽然从75%下降到69%,但仍然是绝对的主力。
在我国国内,罗非鱼的适应能力超强,但作为一种热带鱼类,气候还是大大限制了它在我国的势力扩张。虽然罗非鱼只占领了我国南方热带地区的水域,而且以海南省为主要养殖基地,养殖业规模稳步扩大,如今已经是我国国内排在四大家鱼和鲫鱼后面的第六大淡水养殖鱼类,但罗非鱼在中国国内的群众基础却远远没有在美国的好。
对我们国内消费者来说,罗非鱼的“出身”不好(来自非洲,借道越南进入我国广东),而且对于生存环境不挑剔,哪儿都能活,罗非鱼在国内又被戴上了“臭水鱼”,有腥味的帽子,让很多国人对罗非鱼抱有很大的偏见,国内对新鲜罗非鱼的消费也以南方部分地区为主,所以,罗非鱼在美国能发展出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确实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美国人现在流行勤俭持家还是咋的?
罗非鱼征服美国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也给罗非鱼来背书,把它列为哺乳期女性推荐食用的鱼类,排名甚至还在三文鱼之前。我们不去讨论这个排名背后的玄机,不管怎么说,FDA还不至于会拿美国的下一代开玩笑。
本文不是广告贴,只是顺便帮我国这条出口创汇的“大鱼”——罗非鱼,洗一洗身上的“腥味”,毕竟,它征服了美国人的胃。
首先,罗非鱼虽然没有三文鱼那么高贵的出身,但它确实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没有肌间刺的高品质鱼类;
然后,因为是杂食性鱼类,养殖业基本用的是植物蛋白饲料喂养,而且罗非鱼成熟快,养殖周期短,所以基本没有重金属富集风险。
再有,罗非鱼的适应能力强,主要体现在抗病害方面,虽然不是百病不侵,但比传统的水产养殖品种来说要强好几倍,尽管养殖密度大,但养殖用药水平比一般的养殖品种要低很多,所以抗生素残留风险也更低。
最后再说说这泥腥味,其实主要还是水体里的藻类和微生物引起的,并不是鱼身自带的,国内咸淡水域出来的高品质罗非鱼,吃过的人,都说赛石斑。好了,洗鱼时间结束,继续正题。
FDA在美国国内推荐罗非鱼,除了罗非鱼本身实力过硬外,自然是有其“政治目的”的。因为罗非鱼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就是价格便宜。罗非鱼质优价廉,而且还没有肌间刺,完美迎合美国人民的烹饪习惯,非常适合用来满足美国工薪阶层日常白肉鱼类的消费,在提升普通美国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方面,性价比极高。
在我们国内,罗非鱼的出塘价也就几块钱一斤,加工后去皮去骨冷冻,出口到美国,出现在美国超市货架上。美国人民一般花10块美金左右,就可以买到一袋4磅(4斤不到点)包装的冷冻罗非鱼,折合成人民币也就十来块钱一斤,在我们国内都算是比较廉价的鱼肉了。
这几年,中国罗非鱼养殖业,就是靠着美国市场,一步步从2008年的年产90万吨,稳步发展到如今的180万吨(今年的预计产量),成功实现翻倍,中国每年生产的罗非鱼,大部分都用来出口创汇了,最大的市场就是美国。
罗非鱼好吃,难戒
从2008年到2014年,我们国内养殖的罗非鱼,有超过30%出口到了美国。近几年,因为其他国家的罗非鱼养殖业兴起,和其他同类型鱼类一起,分去了一部分市场。再加上从2017年开始的中美贸易纠纷,更是直接影响到了中美罗非鱼贸易,特别是在2019年,我国出口到美国的罗非鱼份额跌倒历史低位的19%。
2019年,美国水产进口商因为贸易纠纷额外支付了3.09亿美元关税,其中罗非鱼所占的比重最大,超过了四分之一。进口商们一边向政府申请罗非鱼的关税豁免,一边只能继续进口中国的罗非鱼,因为中国的罗非鱼在价格上有着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虽然在2019年,中国罗非鱼在美国市场占有率虽然从75%下降到69%,但$2.79/公斤(不包含关税)的价格仍然具有压倒性的竞争力,因为其他几个竞争国家的价格都是中国的两倍以上,虽然被加征了25%关税,但对美国进口商来说,中国罗非鱼仍然是唯一的选择,特别是像沃尔玛这样的超级客户,每年从中国进口数千吨的罗非鱼,要让它在短期内变更采购策略难度是非常大的。
另外,罗非鱼也早就渗透到全美的餐饮业中。美国餐饮业有个菜单出现频率的数据,跟罗非鱼相关的菜品出现频率数据在2015年的时候是13%,虽然在2019年已经下降到10%左右,而且今年据预计会进一步下降至9%,但罗非鱼仍然占有不小的比重,也就是说,罗非鱼在美国不但关系到民生,也牵扯到了餐饮业。
今年3月份,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针对部分规格的中国产罗非鱼实施了关税豁免,也就是在之后的某一段时期内取消了额外征收的25%关税。主要原因,也许可以理解为,疫情对美国国内经济造成了冲击,开始出现了失业潮,美国当然只能放下骄傲,想办法保证低收入和失业群体的食品供应和维持岌岌可危的餐饮业。
现阶段,罗非鱼对于美国人民来说,太过重要,短期无法被取代。虽然罗非鱼在美国进口水产品中,进口量只排在第四位,大名鼎鼎的三文鱼就排在罗非鱼前面,但因为罗非鱼的价位偏低,主要的消费对象是美国的中低收入群体,如果罗非鱼的供应出现问题,那对于这部分消费者的影响将会是非常直接的,因为暂时没有合适的水产品来替代罗非鱼或者说,来代替中国产的罗非鱼。
有人会搬出越南产的巴沙鱼,也确实,无论是进口量上,还是价格上,巴沙鱼都比罗非鱼强,但巴沙鱼的问题也不小,其中一个就是食用安全性方面的历史问题。主要原因是越南的巴沙鱼养殖业不规范,经常在美国抽检时爆出安全问题,所以美国消费至今者对巴沙鱼都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巴沙鱼面对的是美国的低端消费市场,跟罗非鱼有一定的错位,无法完全替代,至少,美国FDA没有把巴沙鱼列为哺乳期女性推荐食用鱼类。
虽然,全球罗非鱼养殖业蓬勃发展,但很少有国家能够跟中国的罗非鱼产业相抗衡。别看罗非鱼适应能力强,养殖容易,但想要养好,却也是需要相当的技术含量的。我国作为水产养殖界的超级大国,经过几十年的深耕,罗非鱼产业也顺势异军突起,无论是在产品的质量上,还是在配套产业的成熟度方面,中国都在全世界找出第二个来竞争对手来。仅仅一个加工环节,用来保持鱼肉色泽和新鲜度的一氧化氮处理工艺,就是其他国家短期内都很难效仿的。所以,中国产的罗非鱼完全是从质量和价格上对其他竞争对手实施了“绝对”碾压。
越南人不是没想过养罗非鱼,除了国内水体含氧量低等客观因素外,更多的还是苦于没有罗非鱼养殖配套产业基础,所以只能继续搞巴沙鱼和白虾。
而且对于很多罗非鱼生产国来说,国内的产量首先得满足国内的消费市场,再谈出口。就在美国边上的农业大国巴西,这几年罗非鱼养殖业风头正盛,如今已经位列全球第四大罗非鱼生产国,但也得在喂饱了国内的人民后,才能大力发展出口业务,而想要看到巴西罗非鱼跟中国罗非鱼展开全面竞争,还得再等上一段时间。
虽然部分美国的业内人士和政府官员对于美国水产消费市场摆脱中国罗非鱼依赖充满信心,他们一句短期阵痛说得真可谓是相当轻巧,但对于那些受到贸易影响的消费者和相关企业来说,却是一道非常严酷的坎了。其实,让美国受制于中国罗非鱼,美国的水产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虚伪”的美国水产业
一个水产出口第四大国家,国内消费的水产品90%以上却都依靠进口,除了外人会觉得不正常外,美国国内的消费者早就习以为常了。对于如今的美国水产业,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轻人工养殖,重可持续渔业,也就是限制水产养殖发展,重点保护现有渔业资源,做到可持续开发利用。这样的发展策略,从字面上理解是非常正能量的,也完全符合人类的利益,但实际操作起来,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在保护本国渔业资源方面,美国确实可以说是全球的典范。特别是在阿拉斯加地区,为了保护野生三文鱼资源,州政府完全禁止人工养殖三文鱼。虽然不能像挪威那样靠养殖三文鱼赚取可观的收益,但美国阿拉斯加仅仅依靠野生三文鱼资源也获得了不菲的收入,更别说鳕鱼和帝王蟹了。
但这里有个明显的问题,经历过上世纪疯狂的捕捞后,北美地区的野生渔业资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虽然后来的捕捞力度大为减缓,渔业资源也有了一定的恢复,但实事求是来讲,如果认真贯彻可持续渔业路线方针的话,光靠美国本土产野生渔业资源是根本无法满足美国国内的消费市场的。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价格。野生鱼类因为数量少,价格自然不菲,不是一般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的,直接将很多美国本土出产的水产品推送到了海外市场。
讲个笑话:美国不是有号称千万级别的钓鱼爱好者么,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美国国内市场上的鱼太贵了,只能自己动手钓,钓到就是赚到。
无法避免的事实是,如今,美国只能依靠进口其他国家的水产品(大部分为养殖)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美国水产业的这种操作,跟把对环境有影响的工厂搬到其他国家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资源是受到了一定的保护,可弊端却也不少。在说弊端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个美国水产业的“非常规”操作。
美国水产公司会把从阿拉斯加海域捕捞到的狭鳕鱼等野生鱼类出口到中国,让中国的企业加工完了之后,再进口到国内。这个操作,看起来非常反常或者说是任性,其实反映出了美国水产业的无奈。因为没有规模化的养殖业,自然水域捕捞的鱼类数量也不多,所以美国国内始终没有发展起来规模化的水产品加工业,再加上国内高企的人工成本,还不如走出口再进口来得划算。这个只是算是无奈,弊端还在后面。
美国水产业的“窘境”在外部环境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是没啥大问题的,靠野生三文鱼、帝王蟹和波士顿龙虾等明星产品,不也成了全球水产进口第四大国?国内的消费市场靠进口其他国家的养殖水产品来满足,也挺好的,国内环境压力又小,但今年运气不好,碰上了疫情。
首当其冲的,就是美国的水产养殖业,不错,美国还是有水产养殖业的,只不过是陆基养殖为主,因为这种养殖模式对环境的影响基本可控。但可以想象的是,美国人养出来的鱼,肯定要比进口的鱼贵上不少,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美国人养出来的白虾和鲶鱼虽然成本高,但还是可以走国内高端的餐饮路线,作为一个老牌发达国家,国内总能找到大批肯为环境支付额外费用的消费者。
疫情爆发后,餐饮业受到严重的波及,而美国国内硕果仅存的那些水产养殖企业就遇到生存危机。出口走不了,内部消化受阻,只能逼得政府出手了。从今年开始,美国农业部就陆续向国内的水产企业采购水产品,从养殖鲶鱼、海捕狭鳕鱼,到养殖虾类等,用于国内的儿童营养及其他食品援助项目。
就在前段时间,美国政府就刚刚花3000万美元购买了墨西哥湾的养殖虾,虽然墨西哥湾虾类的年产值高达12亿美元,但有政府救助总比没有强,好歹能吊命。如果用这些钱来购买廉价的中国水产品,就能够惠及更多的人,可内心的骄傲不允许美国政府这么做。
另一个弊端,就是我们前面讨论的罗非鱼问题。其实不仅仅是罗非鱼,因为美国国内庞大的水产品消费市场基本都依赖进口,如果遇到原产国的供应出现问题,而国内的库存又无法坚持太长时间,那就是妥妥的食品安全危机了,特朗普政府当然知道这事儿的严重性,所以干了两件事儿。
第一件事儿,就是把原来奥巴马设立的海洋保护区给开放了。你还别说,虽然美国一直在走坚定的可持续渔业路线,但渔业资源却并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美国政府在今年7月28日发布的报告称:美国境内过度捕捞的鱼类种群由2019年的23个,扩大至46个,没办法,渔民和垂钓爱好者的压力都很大,只能把奥巴马留下的环境遗产给牺牲了。
另外一件事儿,对于美国水产业来说,就非常有颠覆性了。特朗普政府在今年5月份,签署了一项行政令,旨在促进美国本土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放开了部分区域近远海网箱养殖。虽然总比没来强,但真的是来晚了。如今的水产养殖早已经不是很多老专家眼里的环境杀手,而且现在全球水产养殖业的格局基本已经成型了,高端玩家挪威、综合玩家中国、智利、厄瓜多尔和越南等专项养殖玩家基本控制了全球水产品供应,美国想要玩,那只能是跟在大家后面了。
对于美国政府和美国水产业来说,事已至此,不管是接受也罢,还是想继续保留心中的那一份骄傲,都已经不再重要。现实总归是残酷的,虽然手里有非常好的资源,但技术没有别人强,配套产业又没有发展起来,只能在疫情制造的尴尬氛围中凌乱。也许,一个大国的衰落,并不是从他的强项开始,反而有可能是从他一直看不起的地方。